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李爽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85

摘要:医疗建设是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医院院区建设时,保障给排水设计的有效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各项工作进行的有序性。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院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合理优化其给排水设计,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系统分析

1、项目概况

某综合性医院位于陕西省某市,项目一期总用地面积为52202.10m2,总建筑面积114700m2,各单体分别为门急诊、医技、住院等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楼、污水处理站及制氧机房,其中综合楼地上12层,地下2层。日最大门诊量3000人次,一期总床位数为700床。地上裙房部分1~3层主要功能为门急诊及医技各科室,高层塔楼4~12层主要为住院部,地下1层局部为核医学及放疗科室、后勤厨房、病案库、停车库、物流库房、后勤设备用房等,地下二层为人防工程,包含物资库及人防汽车库功能。

2、系统介绍

2.1给水系统

2.1.1供水安全

供水安全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关键。从医院用水的安全性考虑,及综合本地块市政条件,本工程自地块东、南侧不同市政道路上的给水干管各引入一路给水管在院区布置成DN200环状管网。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水用卫生标准》,供水压力为0.4MPa。

2.1.2给水分区设计

本项目室内生活供水集中供应,增压部分采用水箱+变频供水系统。生活给水泵房集中设置于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地下一层,泵房内设两座不锈钢生活水箱,水箱总有效容积为165m3。

在充分利用市政压力的条件下,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室内供水系统分2个区,B2~F4层为低区,由市政给水直接供给;F5层及以上部分为高区,由高区变频给水设备供应。

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0015-2003(2009版)3.3.4、3.3.5的相关要求,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相应标准,各分区底层配水点处静压控制在0.45MPa以内。供水压力超过0.2MPa的楼层供水干管上设减压孔板控制水压。

2.1.3不同水质用水

除生活用自来水外,医院根据不同水质要求还需使用到医用纯水、医用酸化水、软化水等不同用途用水。本项目中血液透析、中心供应、检验科以及牙科等科室需要设置专门的水处理间,将原水经特殊工艺处理后滤除固形颗粒、细菌、病毒、内毒素、有害离子等杂质,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后供上述各科室使用。此部分需预留好后期设备条件。

2.2热水系统

2.2.1热水供水范围及分区

本项目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采用全日制集中热水供应。根据建设方要求,设计热水用水范围为:医疗综合楼内淋浴、医技科室、诊室及病房的洗手盆等处设置热水供应,公共卫生间不设集中热水供应。

其它单体包括制氧机房等的淋浴间采用带有保证使用安全装置的电热水器分散制备生活热水。

本项目在医疗综合楼地下一层设置集中的生活热水泵房供应全楼各片区热水。热水系统竖向分区同生活给水系统,与其压力保持一致。

2.2.2热水系统设置

本项目医疗综合楼主要热源为锅炉房提供的热媒水,供回水温度为95/70℃;在病房楼屋顶设置约500m2的太阳能集热器作为辅助热源,用于医疗综合楼低区生活热水预热。

低区采用太阳能+盘管式立式导流型半容积式水-水换热器间接加热方式:(1)太阳能集热器出水作热媒为太阳能预热换热器换热,并通过太阳能集热循环泵机械循环。(2)太阳能预热换热器出水(作为预热)再与热水供水换热器串联设置。(3)热水供水换热器最终经锅炉热媒水换热,温度达60℃后,为全楼供热水,回水通过热水循环泵机械循环。

高区热水供应直接通过锅炉房提供的热媒+盘管式立式导流型半容积式水-水换热器进行生产。

2.3管道直饮水系统

2.3.1系统设置要求

本项目应建设方要求,需设置管道直饮水。直饮水供应服务区域为病房楼及门诊医技各层,在病房楼及门诊医技各层候诊区、公共活动区、医护及工作人员办公休息区均设置一处集中饮水点(配终端加热型管线直饮水机)。每个病房内设置一个终端加热型管线直饮水机,供病房内人员饮水。

原水经深度处理达到标准后,通过管道供给后可直接饮用。管道直饮水系统用户端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的规定。

2.3.1处理工艺及分区设计

本项目原水为市政供水,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基于本项目门诊医技部分用水点分散、病房楼用水点较多特点,以及建设方提出的预算方案,系统采用分区域式集中处理、集中供应的方式。

门诊医技部分直饮水净水机房分别设置在地下一层、二层、三层,分别供应本层直饮水用水点(地下一层机房供给地下一层及首层医疗科室等用水点)。病房楼每三层设置一处直饮水净水机房,分别在南、北塔的四层(服务四、五、六层用水点)、七层(服务七、八、九层用水点)、十层(服务十、十一、十二层用水点)设置。

各净水机房内设置反渗透一体化净化设备、净水箱、变频供水泵、紫外线消毒器等处理设备。

该种设置方式不仅避免了因管线过长而造成系统管路的浪费,节省了投资,同时还避免了因系统过大而导致的细菌滋长问题,保证了供水的质量和安全。

2.4排水系统

2.4.1污废水类型

医院污废水包括生活污废水、厨房废水、普通门诊废水、发热门诊(传染病)污废水、放射性、中心供应室排水等。其中一些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废水、废液以及放射性废水、废物,应单独收集预处理后排入污水处理站。

2.4.2综合楼排水系统设置

本项目结合当地条件及科室设置,室内排水雨、污分流,其中病房卫生间设污废分流系统,采用3立管系统,其他部分采用污废合流系统。污水经室外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后与废水合流排至院区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化粪池停留时间不少于36h。

2.4.3医疗特殊废水处理

根据本项目科室设置情况,将需特殊处理的废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分别进行单独收集并预处理:

1、中心供应室排水经降温处理后排至院区废水管网。

2、厨房排水经室内室内成品隔油器处理后排至院区废水管网。

3、传染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污水经消毒处理后排入院区污水管网,消毒剂采用次氯酸钠,设计停留时间不小于1.5h。

4、医学区域的放射性污水须经衰变池处理后排入院区污水管网。衰变池采用含钡混凝土;放射污水出户管采用铅皮防护。本工程中核医学科设有8张治疗床位,以半衰期长且剂量最大的131I为主要同位素进行设计,室外设置储存式衰变池,有效容积约为110m3,以满足停留不小于10个半衰期的排放要求。

上述污废水经预处理后最终排至院区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

2.4.4污水处理

本项目园区内新建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700m3/d,设计小时处理量为30m3/h。

医院污水处理排放按《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执行。根据建设方提供的环评报告及当地环保局的批复文件,本项目按照污水处理排放预处理标准,采用<格栅+调节池+沉淀池+接触消毒池>的1级处理工艺,次氯酸钠消毒剂消毒。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收水管网。具体工艺流程见图1。

图1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本项目污水处理站选用一级强化处理工艺,其工艺成熟,投资及运行费用相对较低,且管理控制操作较容易,满足各项规定的出水水质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医院院区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环境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确保给排水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医院院区发展需求。以此为基数进行具体系统设计,分别对水质、应用设备、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进行优化设计,为我国现代医疗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叶锡恩.大型、超大型医院给排水设计中出现的几个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6(2):154-156.

[2]田元福.某县人民医院新建住院大楼给排水设计要点[J].城市建筑,2016(2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