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儿科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儿科护理

滕春玲

滕春玲(大兴安岭新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219-03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有效护理方法及其作用。方法对4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在行综合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高热护理、抽搐护理、呼吸衰竭护理和恢复期康复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本组治愈36例,好转33例,仅3例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可以保证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总控传染病,蚊子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九本病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7-9月份,这与气温和蚊子的繁殖有关,3~6岁的小儿最易得病,近年来由于普遍接种预防疫苗,无免疫力的幼儿和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也能得病。被带有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仅产生病毒血症,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医学上称为隐性感染,绝大多数成人都因此而获得免疫力,少数人经蚊子叮咬后,约10一15天后发病,症状较重不一,一般起病急,突然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头痛,2~8天后病情明显加重,常出现昏迷、躁动不安、抽痉、说胡话、呼吸不规则、颈项发硬等表现.极重的病例可因高烧、抽控不止,脑水肿、呼吸式循环衰竭而死亡。也有一部分病孩症状很轻,只有头痛和低烧,几天内就完全恢复正。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岁~10例,6岁~21例,10~12岁5例,平均7.5岁,32例来自农村,4例来自城镇。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治愈34例,治愈率为94.44%,死亡2例,病死率为5.56%。

二护理评估

1.评估病史注意流行地区和季节,了解有无头痛、嗜睡、精神萎靡等,有无高热、反复惊厥和呼吸衰竭等。

2.评估症状、体征注意生命体征的评估,观察瞳孔和神志的变化,有无颅高压或脑疝,有无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征等。

3.了解辅助检查观察周围血象和脑脊液检测结果。

4.评估社会、心理因素乙脑病情重、预后差,应注意评估家长对疾病严重性的了解程度,有无焦虑或恐惧。注意评估家长对疾病康复护理方法的掌握程度,有无知识缺乏。评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照顾能力等。

三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神经系统炎症有关。

2.潜在并发症:

(1)惊厥与脑水肿、高热、脑缺氧等有关。

(2)呼吸衰竭与脑水肿、惊厥等有关。

(3)意识障碍与脑实质损伤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减少和消耗增多有关。

4.有感染的可能与呕吐误吸、昏迷等有关。

四护理措施

(一)高热的护理

1.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

2.监测体温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2小时测1次,使用肛表测温。

3.降低室温,用空调器、电扇、地面洒水、放置冰块等措施将室温控制在28℃以下。

4.物理降温可采用冰帽、冰袋进行冷敷,酒精擦浴等措施,要求控制肛温在38℃为宜。对于体温在40℃以上而神志清楚的病人,可采用4℃左右的生理盐水灌肠。

5.药物降温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可酌情使用小剂量退热药配合物理降温。对于持续高热伴惊厥的病人可采用亚冬眠疗法。用药之前先补足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病人,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1.惊厥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惊厥先兆,如两眼呆视、惊跳、口角抽动、肌张力增高。

(2)准备好吸痰器和急救药品。惊厥时,呼吸道常有大量分泌物积聚,应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

(3)保持病房安静,治疗和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加强安全护理,病床加床栏。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病人上下牙之间,以防抽搐时咬伤舌头,必要时用舌钳拉出舌头,以防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

(4)遵医嘱正确使用止惊药物,如地西泮、水合氯醛等。此类药物能抑制呼吸,使用时应注意观察。

(5)针对引起惊厥的原因进行治疗和护理,如因高热所致应迅速降温,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应遵医嘱使用脱水剂等。

2.呼吸衰竭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节律、频率、深度,以及血压、脉搏、瞳孔的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病人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体位,采用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助痰排出,痰粘稠者进行雾化吸入。

(3)氧气吸入可采用鼻导管法,氧流量1~2L/min;或采用漏斗法,氧流量2~4L/min。

(4)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呼吸兴奋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注意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5)应加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病人术后护理和使用呼吸机病人的监护。

3.意识障碍的护理

(1)密切观察神志变化,注意昏迷的深度、持续时间。

(2)昏迷病人应取头高脚低位,以利脑水肿消退。

(3)正确选择食物进行鼻饲。

(4)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及时清理大小便,有尿潴留及便秘者,给予对症处理。加强皮肤护理,定时擦洗身体、更换衣被,经常翻身、皮肤按摩,防止压疮形成。做好五官的清洁护理。

(三)加强营养

能进食者,给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清淡流质饮食,如绿豆汤、稀米粥、豆浆、牛奶、西瓜水等。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要求少量多次缓慢注入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四)预防感染

1.消除继发感染的诱因,加强五官的清洁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严格遵循护理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如吸痰、导尿、注射。

3.加强病房环境的消毒隔离工作。

4.密切观察继发感染的表现,如咳嗽、咳痰、尿急、尿频、尿痛等。

5.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五健康教育

1.宣传乙脑预防知识,如防蚊、灭蚊和接受乙脑疫苗接种的重要作用。

2.进行有关乙脑的知识教育,如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程及预后等。

3.对于乙脑恢复期遗留有精神、神经症状者,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述积极治疗的意义,尽可能使病人的功能障碍于6个月内恢复,以防成为不可逆性后遗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还应教育家属不要嫌弃病人,并教会家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鼻饲、按摩、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方法等,促使病人康复。

五预防

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和治疗病人,但主要的传染源是家畜,尤其是未经过流行季节的幼猪,近年来应用疫苗免疫幼猪,以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从而控制人群中乙脑流行。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库蚊的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组织培养制成的灭活疫苗,经流行季节试验,保护率可达60%~90%。一般接种2次,间隔7~10;第二年加强注射一次。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接种时应注意:①不能与伤寒三联菌苗同时注射;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有人报导乙脑疫苗注射后(约2周后)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经口服强的松龙(2mg/kg/天)迅速恢复。疫苗的免疫力一般在第二次注射后2~3周开始,维持4~6个月,因此,疫苗接种须在流行前一个月完成。

参考文献

[1]田茂强,童菲.流行性乙型脑炎98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10):406.

[2]王军,丹金秀.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损伤昏迷期的康复护理1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B):52-53.

[3]昊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62.

[4]程杰,王秀清,刘淑菊,等.小儿急性呼衰的呼吸道管理.小儿急救医学杂志,199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