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健心机制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书法健心机制探析

辛晶

辛晶(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528200)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371-03

【摘要】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中国人修心养性、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注意过程、自我重构、情绪情感、人格升华等分析书法的健心作用。

【关键词】书法心理心理健康反应[2]。书写之所以引起书者的持续注意,关键的一点在于书写过程中不断出现新异的刺激。而这种持续不断的新异刺激正是由于书法工具——毛笔所造就的。毛笔既柔软又富有弹性,蔡邕在其《九势》中提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明解缙在其《春雨杂述》中具体论述了笔软生奇的道理:“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3]正是毛笔的这些特性,创造出纵横牵制、钩环盘纡、倏忽运转的线条,使得书写的过程变化万千。书者在这种无穷变化中,体验到丰富的知觉和认知层面的变化,进而对动作层面不断地提出新的指导和对肌肉作出更精细的控制,这时的注意已自动地由随意注意过渡到随意后注意,书者自然而然地完全沉浸在书法线条无穷变化的乐趣中。

二书写过程中主体的自我重构

张怀瓘曾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书断·法书要录》)[4]书法研习到一定程度,书者所关心的并非只是书法作品形式美的模仿和营造,而是更加注重书法作品中的神韵。许多有书写体验的书者都感到,当完全沉浸在书写过程中时,书者似乎是在与书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并且,在这种忘我的境界中书者达到了心“悟”,进而进入到所谓“自运”的境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道:“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5]

书者为什么能够在书写活动中达到一种心“悟”的境地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书法文化在其深层编织着一张思辨的巨网,纵横交错,蔓延四方。书法辩证法渗透在用笔、结体、布白、墨法、风格中,由细部至局部到整体联络沟通,呈现出惊人的丰富性与深刻性[6]。书法艺术中的辨证方法包括方圆机柕、曲直精纯、迟速疾涩、轻重心手、肥瘦肉骨、大小自足、疏密裁化、虚实黑白、阴阳摩荡、一多环流、违和琳琅、有法无法等等,在此,我们仅举一例以示说明。我们知道,中国书法向来强调笔划中要蕴含一种“笔力”。诚如黄宾虹所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纳之沉静”。很明显,书法用笔中通过往与复,垂与缩,动与静之间的对立统一,展示的正是生命力特有的动态平衡结构。这种特有的动静结合状态甚至从简单的书法口诀中也可以见出,如“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这样用笔所得到的笔划,不仅能直接透出紧张力,而且是一种恰好与不确定的紧张力相对立的“方向性张力”。它们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但在向着这一方向前进时,又不时遇到阻力,最后终于克服阻力,达到特定的目标。这样的书法用笔恰好就触及到了生命的真谛[7]。

认知行为改变技术是以内化语言思想为控制自己行为的基模[8],在这个不断体验、内省的过程中,书者的精神世界已经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无形的、微妙的、潜移默化的,但同时却可以是巨大的、深远的,它已悄悄改变了书者的心灵世界,悄悄参与了主体心理的重新建构。

三书写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体验和变化

历代书论常谈及书写过程中,书者有“心平气和”、“凝神绝虑”、“秉笔思生”、“临池志逸”、“神清意和,书无不适”等的心理现象,这里所表达的共同体验是,书写开始之前,书者心理上即有意识地保持了一种“静心”和“专致”。根据高尚仁等的研究[9],书写过程中书写者的心律变缓、呼吸减慢、血压减低,从而使他的身体处于平和放松的状态,依据詹姆斯-兰格的理论[10],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生理上的变化也进一步使得心理上趋于平静,这正是书法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当书者完全溶入到艺术的境界中时,会产生一种美感。美感是情感中的一种,蔡元培先生曾说,一切美,“皆足以破人之见,去利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11]在美的享受中,书者体会到了一种超脱的自由。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在其《美学》一书中讲到“艺术与有限现实的关系”时指出:“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有了自由,一切欠缺和不幸就消除了,主体也就和世界和解了,在世界里得到了满足,一切对立和矛盾也就已解决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面对的物质性、生理性的需要的满足总是有限的、窄狭的,而“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它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一个“自由”“满足”的境界,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艺术的“境界”,“作为情感,也就是享受神福,作为思想,这就是领悟”,在黑格尔看来这是一种类似“宗教”的境界[12]。

依据审美心理学的理论,美感具有无功利的情感愉悦性。审美经验的愉快,不是由于对象的存在及其实用价值、目的满足主体的感性欲念,符合主体的道德观念而产生的,而是以其形式诉诸审美能力,满足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因而是无实用功利的[11]。以书法为例,真正的爱好者并非是为了去获得某种便捷快速的实用价值而去练习书法的,相反,练习书法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意志。但是,说审美无功利,并不等于说审美无任何功利。杨恩寰在其《审美心理学》中提到:“审美功利不是实用的,它不是纯粹感性的功利,也不是纯粹理性的功利,而是排除感性强制与理性强制的那种自由愉快,它给人以自由,陶冶性情,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审美功利。”套用人本心理流派的理论,审美的功利就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书写的过程既是书者体会审美的过程,作为一门艺术,书者在书法中获得的最大的功利也即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

四书写过程中的人格升华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个体的防卫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投射、合理化、压抑、退化、反向,又比如转移、升华等[13]。弗洛伊德曾说过:“为了忍受生活,我们不能没有缓冲的措施……这类措施也许有三个:强有力的转移,它使我们无视我们的痛苦;代替的满足,它减轻我们的痛苦;陶醉的方法,它使我们对我们的痛苦迟钝、麻木……代替的满足正如艺术所提供的那样,是与现实对照的幻想,但是由于幻想在精神生活中担负的这种作用,他们仍然是精神上的满足。陶醉的方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并改变它的化学过程。”“防范痛苦还有一种是我们心理结构所容许的里比多的转移,通过这一转移,这种方式的功能获得了那么多的机动性。这里的任务是改变本能的目标,使其不至于被外部世界所挫败。本能的升华借助于这一改变。”“生活中的幸福主要来自对美的享受,……为了生活的目的,审美态度稍许防卫了痛苦的威胁,它提供了大量的补偿。美的享受具有了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陶醉性质。美没有明显的用处,也不需要刻意的修养。但文明不能没有它。”[14]书法是一门艺术,它所带给人们的正是一种转移、代替、陶醉和升华。书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书写的过程之中,注意的焦点也就从日常的琐事转移到了艺术的境界;艺术是一个“自由”、“满足”的境界(黑格尔语),书法也不例外,因而完成一幅书法作品所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陶醉感也就替

AnalysisaboutthemechanismofmindstrengtheningforCalligraphy

【Abstract】Sinceancienttimescalligraphyofchinahasbeenthoughtmeaningfulactivities,whichcanimproveyourmoodandmakeyourmindhealthier.ThistexttrytoanalysisthemenchanismofmindstrengtheningforCalligraphyfromdifferentanglesofpsychology,forexample,processofattention,Self-reconfigurable,feelingandemotion,personalitysublimationandetc.

【Keywords】Calligraphymindmentalhealth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中国人修心养性、陶冶性情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西汉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问神》中道:“言,心声也;字,心画也。”书写过程中蕴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书法是如何起到修心养性作用的呢?本文将做一初步探析。

一书写过程是注意的过程

书写过程首先是个注意的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按照注意过程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将其划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1]。书写中的注意过程是从随意注意到随意后注意的过程。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订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书者研习书法有种种目的,比如或为了调节情绪,或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或单纯就是因为兴趣使然,这说明研习书法是有预订目的的;并且,书写过程是一个艰深的过程,书者首先要忍受一遍遍看似枯燥至极的临摹过程,因而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得以完成。所以说,书写过程中的注意首先是一种随意注意。

书写过程是需要持续注意的过程,依据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注意神经元”存在于边缘系统中,这些神经元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会作出反应,它们只会对刺激的每一个变化作出代了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感以及失意感;另外,书者在追求恬淡虚无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达到了超然于外物,摆脱羁绊,去掉遮蔽,反朴归真之境界,消解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缓解内心之烦恼,摆脱世俗物欲,打开了个人生活的障蔽,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书者的人格在书法中完成了一次涅槃,得到了一种升华。

综上所述,研习书法是一个潜心专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者感受到来自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哲学冲击,感受到美感与成就感,从而最终达到了自我人格的重构及升华。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第2版:186-18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第2版:192.

[3]解缙.《春雨杂述》,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第1版:497-498.

[4]张怀.《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第1版:155.

[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第1版:827.

[6]姚淦铭.汉字与书法文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7,第1版:200.

[7]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第1版:310.

[8]Meichenbaum,D.H.(1986).Cognitive-behaviormodification.NewYork:PlenumPress.

[9]高尚仁.书法心理治疗,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

[10]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第2版:376.

[11]杨恩寰.审美心理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4,第1版:59-60.

[1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第1版:470.

[1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第1版:455.

[14]S•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第1版:170-172.

来源期刊

健康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