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养”理念的新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基于“医养”理念的新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索

何龙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90

摘要:医养结合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养老院的不足与空缺,它作为新兴的养老产业,将老年照护、医疗、康复、健康服务融为一体,合理利用了我们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智慧型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融合发展,国家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政策的顶层设计,并在建立健全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口就医困难。经调查,我国老年人出现“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专门医疗机构床位方面周转率不高;第二,老年人本身疾病特征决定了需要较长的医疗和护理时间,两者产生巨大矛盾。据实际数据分析,我国老年医院并未达到相关标准,不论功能还是空间配置上都不够完善。而对于居住在养老院类机构的老年人,所处地区更加偏僻,医疗设备不够健全,就医往往更加困难。

2.医疗与养生严重脱节。就我国养老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医疗内容和养生内容并未形成贯连,现存养老设施大多将发展重点集中在自主期的健康老人和终末期的病患老人身上,对介于两者之间的“老年夹心层”缺乏考虑。因此,需完善相关体系,以期优化养老设备,满足各个阶段的老年人需求。

3.城市中普通住宅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目前,城市中的老年人多数居住在普通社区中,而普通社区缺乏无障碍设计和养老服务设施,住宅存在过道狭窄、厨房活动空间较小、特殊设施缺乏、必要的安全设计不足和电梯等设备配备不齐等问题,无法同老年人的生理与精神需求契合;此外,由于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以传统家庭进行养老需要承担更大压力。

4.现有养老机构档次偏低。我国福利性养老机构居多,大多在规模和床位等因素方面都未达标。再者,空间不符合要求,没有绿化场地,有些机构甚至连普通的活动空间都十分拮据。

二、现象和问题

1.家庭养护功能日渐弱化。我国老年人从心理上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当代子女因异地就业、结婚并定居,或在同城与父母分开居住形成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幸福感受均出现盲区,家庭养护功能日渐弱化。“4-2-1”家庭结构状况日趋增多,子女的照顾负担日益加重。此外,当前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老人空巢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化互相重叠,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创新养老服务的模式势在必行。

2.老年人对服务需求多样化。根据老年人的身心衰老程度和养老需求,将老年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老年创龄期:刚退休,基本自理,仅需要少许帮助的健康老人,有再就业、获取社会认同与尊重、体现社会价值的需求;(2)互助期:体力衰弱老人,不需要长期医院护理,但可能偶然需要个人生活帮助和照料,提供监护和膳食供应等,仍有强烈心理需求;(3)关怀期:体力和智力都衰退,需要个人监护的老人,或患病的,临时或永久的病患老人。对生活照护、医疗护理要求较高。不同阶段的老人,对服务需求也会有所差异。近年来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老年人摆脱以往单纯对物质条件的追求,需求开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尤其体现在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受到尊重、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需求。对老年人的调查显示,53.3%的老年人对“医疗护理要求较高”,42%的老年人希望养老机构具备简单医护条件,可见医疗护理服务在机构养老中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机构无法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医疗护理与养老严重脱节。

3.机构养老资源稀缺,服务管理缺乏规范性,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严重不足。据调查,床位数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91%,以65岁划分这一比例为2.9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5%还有差距。同时各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分布也不平衡。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群体较为单一,自理能力相

对较好的老人进入的门槛相对要低,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则被拒之门外。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成果,在两万多名接收调查的老人中完全失能的老人比例占到了6.8%,由此可预测全国失能老人大概有1208万,但是真正入住养老机构的仅有25万左右。

三、医养结合模式的建议

1.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的合作,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支持民营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倡导政府与社会双方资本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注入到养老机构,用于扩大规模、增加医疗设施、提高生活及医疗水平等,形成不同层次的的“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专项发展基金,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鼓励,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及运营补贴,给予税费优惠政策。同时,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内,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鼓励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一、二级医院共同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老年照料和医护康复保健服务的医联体。也可与周边医院合作,共同打造方便老年人的就医通道,可使养老机构节省资金,减少医疗设备的投入,老年人也不会因为就医难而长期占用医院床位,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外,医疗资源可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养老机构中,促进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打造养、护、医、康一体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新格局,使其转型成具有专科特色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服务业,实现医疗与休养的无缝对接。

2.强养老专业人员的培养,完善养老专业人才建设。“医养结合”对专业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等多学科内容。要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服务团队建设,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和水平。政府及养老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加培训资金的投入,加强学习考核制度,建立系统的培训、晋升及管理机制,对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实施资格准入制度。另外,可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志愿者或社会团体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养老护理的工作中来,缓解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加快养老队伍的人才培养,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切实服务于老年人。

3.提高专业化养老服务水平。传统的养老机构一般只对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而新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更多的注入了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但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内容及质量缺乏监管,相关部门要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的实情,制定出可行的“医养结合”服务行业标准,使老人得到不同层次的医养服务。“互联网+养老”是通过互联网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统一管理,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家庭现状等,建立老年人的健康预警机制,使老年人能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就医。实现家人关怀和社会参与共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也通过平台提供老人从预约、就医诊断、专项检查、治疗、监护和随访等一系列过程的在线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并行,从而使养老机构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医疗资源的倾斜,为优质资源的下沉提供便利的通道。

4.改善社区配套设施水平

通过先进的规划改造设计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结合国情的优良建筑设计理念去改善社区层面上的医养配套设施。中国老龄化进程之快是先前城市规划上无法预知的,这造成了一些城市对于养老设施布局上存在较多的不足和不合理,当现今需要大力发展健康城市医疗养老产业时,面临不小的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资本都非常关注社区养老产业的发展,可根据各社区的实际需求及老龄化数据,运用合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手法来实现服务新模态:一,各自社区根据自身的老龄化程度,先衡量全国以及地区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地去考量自身社区的养老服务网点设置与服务范围的关系;二,在一个街道社区中,在建筑设计上可采用设置不同的档次的养老设施,满足各种不同经济水平以及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并以关注长者使用的感官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控建筑设计上的空间、色彩以及尺度,努力营造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空间和舒适的生活场所;三,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发挥规划与建筑设计上的引领作用,通过剖析人类健康威胁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提出健康促进策略,指导街区建成环境优化提升,主动式引导和干预人类的健康活动及生活习惯。进一步地建立数据模型对评价原先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

新型的养老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切实的解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医疗保健的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倡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社区团体参与,专业化的服务及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积极推进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的合作,提高医养服务质量,深入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思想,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王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2016.

[2]周纯清.新型城镇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