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潘坤波王颖川吴声升

潘坤波王颖川吴声升(广东省揭阳市中医院外科广东揭阳522000)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058-03

【摘要】目的探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与普通电刀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普通外科手术共1184例,其中包括食管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小肝癌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及全叶切除术、复杂腹部外伤及急腹症手术等,随机平均分为二组:PMOD组(实验组)与传统电刀组(对照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作比较。结果PMOD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电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MOD在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科手术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电刀

2009年5月份我院自引进多功能手术解剖器⑴(Peng′smultifunctionaloperativedissector,PMOD)至2011年5月,所有普通外科收治的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相同病种平均分配),PMOD组(实验组)与传统电刀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差别,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广东省揭阳市中医院普通外科共收治手术病人1184例,其中男427例,女757例,病程30分钟至30年。包括食管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小肝癌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及全叶切除术、复杂腹部外伤及急腹症手术,体表血管瘤和巨大脂肪瘤切除术,随机平均分为二组:PMOD组(实验组)该组均用PMOD和刮吸解剖法遵循精细化解剖原则进行手术;传统电刀组(对照组)均用普通电刀按传统方法进行手术。

1.2手术方法

肿瘤根治术中的淋巴清扫在食管癌、胃癌、胆囊癌、结肠癌、乳腺癌等的淋巴清扫术中,以往传统的血管钳加剪刀加结扎的分离技术较为费时,且易致出血、渗血,对于那些可随病灶整块切除的淋巴结能较容易达到完全清扫目的,而对于一些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淋巴结,又不能轻易切断重要血管时,往往操作起来不仅速度慢,而且易出血,临床医生面对这些风险和压力时,可能会对血管后方淋巴结清扫不够彻底,甚至对血管旁淋巴结放弃清扫。使用PMOD作淋巴结清扫以来,我们体会到运用PMOD在组织器官之间的疏松连接处进行推、切、剥离分离,能清晰显露出组织器官的管道结构,遇到较大可离断的血管时,可在直视下钳夹切断,而较小的血管出血点则被电凝止血。PMOD的同步持续吸引功能,使得渗血、渗出液能及时被吸去,保持术野清晰,组织层次分明,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

肝胆外科的应用肝叶或肝癌切除:对于肝脏断面部分小血管在刮吸时的出血,可用多功能吸刮器电凝止血,以免影响手术视野。这样反复刮吸,最后将肝叶或肝癌完全游离而得以切除。肝血管瘤:一般有包膜,表浅的可以用PMOD边刮边推边凝予以切除,深部血管瘤则行不规则肝切除。肝囊肿去顶开窗引流:以PMOD切除表浅囊壁,吸净囊液即可。肝门胆管瘤:能切除者用PMOD进行切除,不能切除者沿胆囊床劈开肝实质找到肝内胆管置管引流,达到减黄目的。胆总管囊肿:切除肝外胆管壁,肝门胆管整合强调高位、无狭窄,与空肠吻合。PMOD在高位胆管解剖上发挥其优点。肝脓肿:以PMOD切开肝实质进入脓腔,吸净脓液扩大切口充分引流。胆囊切除:适用于各种类型胆囊,以PMOD钝性推开胆囊三角显露出三管及胆囊动脉确切结扎后再顺行或逆行沿胆囊床边推边凝,直至完全游离下胆囊。其优点在于出血少,解剖清晰,不易造成副损伤,不必缝合胆囊床。

甲状腺手术:打开颈白线进入甲状腺外科被膜与固有被膜之间探查,常规先分离并结扎切断甲状腺悬韧带,从甲状腺上级开始,向下牵拉腺体,用PMOD的钝头紧贴真被膜以推、剥、刮的手法小心分离找到甲状腺上动脉的前、后支及其分支和伴行静脉,逐支靠近腺体分别以结扎切断。游离上级后,向内侧牵拉腺体,分离结扎甲状腺中静脉,紧贴甲状腺以推剥的方式分离进入腺体的小血管属支,细小的予以电凝切断,大的予以结扎切断,直至靠近背侧甲状旁腺的位置。处理下极时,仍以靠近真被膜的方式以PMOD圆刀头向下推开外包膜、纤维和脂肪等,推剥并逐支显露进入腺体的血管分支,分别予以电凝切断或结扎切断。用PMOD以刮、吸、切、推的手法切除大部分腺体,将外包膜对缝包埋。

体表巨大脂肪瘤切除术根据脂肪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生长方式,在此手术中,主要应用PMOD的“刮、吸、凝、切”功能,即在切开皮肤后,用POMD边吸、边刮、边凝切将瘤体与叶间及周围相连的纤维血管支切断,从而吸引瘤的一侧翻起,再循序前进,边吸、边刮、边凝切,直至切除整个瘤体

体表血管瘤切除术主要应用PMOD在疏松组织中的“刮、吸”解剖技术。在该手术中,应注意不可直接从血管瘤体表面进入,在用刮吸法分离时,应避开血管瘤主体,以免刮破薄壁血管瘤而致出血。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见表1。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病例均成功进行手术,PMOD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8.93±6.71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26±6.71ml、术后并发症6例;传统电刀组平均手术时间36.19±5.9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9.81±8.8ml、术后并发症16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并发症(例)

实验组59228.93±6.7118.26±6.716

对照组59036.19±5.9429.81±8.816

P<0.05

3讨论

PMOD集多种手术操作功能于一身,术中一器多功用,不需频繁转换器械。与其相配合的刮吸解剖技术通过推、压、刮、吸、凝、切并用,与同步吸引配合,能在组织间隙、筋膜层面进行精细钝性分离,连续同步吸除渗液和出血,及时止血,使手术层次分明,解剖清晰,各管道结构显示清楚,使手术难度降低,手术时间缩短[2]。由于其切割、剥离、吸引、电凝等步骤均可同步进行并瞬间转换,边分离边连续同步吸除渗液、出血和脱落的碎屑,即使术中损伤血管引起出血,也能快速定位出血点,正确判断损伤程度,避免了盲目的钳夹,为快速而正确止血提供前提条件。使用PMOD进行淋巴结清扫比传统分离方法更符合无瘤原则。用传统清扫方法处理时,不仅速度慢,易出血,视野不清,且易导致肿瘤的医源性扩散。使用PMOD作淋巴结清扫时,我们采用在切线上电凝然后进行推剥,推剥过程中如有癌细胞脱落,可随时被连续不断的吸引所吸除。对于融合成团状的淋巴结或包绕于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可先切除其前面部分,显露血管后轻轻提起血管,沿血管鞘刮、推,再将血管后方的剩余淋巴结清扫干净,残面电凝,不仅出血少,即使有癌细胞残留也可能被电凝所杀灭。因PMOD的优点,我们将此方法推广到其他肝胆手术,采用此法后可大胆进入肝实质,进行清创,或行肝段、叶切除,刮吸分离法能清晰解剖胆囊三角,在胆囊切除术中效果甚佳。传统方法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发生喉返神经损伤多是由于处理血管时失误导致视野不清,盲目钳夹止血而损伤所致。为了减少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等损伤,最有效途径就是清晰的解剖。而PMOD一器多用,同时具有吸引和电凝的功能,减少了频繁更换操作器械,视野清晰[3]。相比传统电刀的尖细刀头,PMOD的圆形管状结构可承受较大力度的推、剥等钝性操作,将其斜形刀头在真假被膜之间直视下边吸引边进行推、剥、刮等解剖操作,遇出血吸引干净的同时直接电凝止血,可以减少刺伤血管和腺体。

总的来说,PMOD集多功能于一体,吸、切、凝同步,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了手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在普通外科手术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体现了微创观念,手术过程中有助于进入细小间隙,有较好的瞬间清晰能力,从而使复杂的手术简单化,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和根治率,从而全面的提高了手术质量,我们认为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应用PMOD是一种高效、实用、安全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彭淑牖.刮吸法断肝术临床应用报告[J].实用外科学杂志,1993,13(1):17.[2]彭淑腑,蔡秀军,刘颖斌,等.刮吸分离解剖法在各种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3):162.

[3]洪昕,孟镔.改良式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的应用与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6):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