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要点及措施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要点及措施探究

张青华

张青华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要点以及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交通事故创伤伤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伤员临床资料,总结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要点和措施。结果:通过院前及时且积极地急救,有94例伤员急救成功,2例于事故现场死亡,有4例伤员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通过本次结果的分析可知,在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中,对伤员伤情进行合理地评估,加强保温、呼吸支持、转送过程中监护以及循环支持等,是急救成功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急救;交通事故;护理;创伤;院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198-01

交通事故创伤死亡率高,伤情一般比较复杂且发展快,对于这种类型的伤员做好院前急救工作为成功抢救其生命的关键[1]。在交通事故创伤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般为多发伤,对此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如何高质量以及高效率完成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成功率也成为了当前医院和急救人员研究的一个焦点[2]。下面笔者就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要点和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交通事故创伤伤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伤员有60例,女性伤员有40例,年龄在1~76岁之间,创伤类型:有13例伤员为胸部伤,18例为头皮外伤,17例为软组织损伤,12例为颅脑外伤,10例为四肢损伤,11例为腹部创伤,12例为四肢骨盘上,剩余7例为其他创伤。

1.2方法

收集整理100例伤员基本资料,总结分析院前事故现场急救措施和院前急救护理要点,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院前急救,有94例伤员急救成功,剩余4例伤员死亡,其中有2例为现场死亡,有4例伤员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急救成功率94.0%。导致死亡的原因有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多发伤、血气胸以及失血性休克。

3.讨论

3.1院前事故现场急救

达到现场以后,应对伤情进行快速地检查,且实施检伤分类,初步评估伤员伤情,抢救原则为先危重伤员后中度伤员。在评估伤员伤情的同时,还应注意其是否合并有重要脏器损伤,比如颅脑、腹部以及胸等;是否存在骨折;是否需特殊固定或者采取特殊体位进行搬运;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者血管损伤;是否存在休克征象等,按照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明确护理措施,以确保护理工作到位且合理。

3.2院前急救护理

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包含以下内容:1)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性。密切观察伤员呼吸频率、双侧胸廓起伏情况和呼吸深浅度,同时还要注意和伤员呼吸有关的各因素,比如胸部创伤或者头顶部创伤所造成的开放性气胸和连枷胸等,快速且合理地评估伤员呼吸情况。若伤员口鼻腔内存在血凝块、分泌物或者呕吐物等,应及时清除,在确保急救处理工作正常试实施的条件下,帮助伤员取平卧,把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胃内容物误吸,若有必要可予以气管插管正压给氧,从而确保伤员呼吸道的通畅。2)快速构建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在创伤性失血休克中增加血容量作为一项重要措施,通常选择16~20G静脉留置针构建静脉通道,一般构建2~3条,同时尽量选择上腔静脉大血管,这样可使补液尽快进行,为手术以及后期的治疗做好准备工作[3]。为防止输入液体进入心脏之前从创伤位置流失,对于盆腔损伤、下肢损伤或者腹部损伤一般选择上肢或者颈部静脉实施穿刺输液;对于头胸部损伤或者上肢损伤一般选择下肢静脉。输入氯化钠注射液和平衡液以纠正伤员休克症状,在输液中应根据伤员尿量、血压以及脉搏等对滴速进行合理地调节,做好相应的输血准备工作。对伤员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地监测,以及时发现颅内压上升与呼吸困难等问题。对于瞳孔大小不等或者脑外伤伴发热昏迷伤员,应实施头部降温,以减少耗氧量,使颅内压下降;或者按照医嘱以静注的方式使用甘露醇,合理应用胶体液实施复苏;若伤员出现躁动,一般不建议使用镇静剂,以免将其病情掩盖[4]。3)加强转运期间的护理。在转送伤员之前,应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再一次的监测,检查静脉通路通畅情况,预测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伤员伤情准备好所需的各种急救物品,同时还要稳定伤员情绪,缓解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在转运期间,应和急诊科获得联系,将伤员病情及时地告知有关人员,使急诊科人员可做好进一步急救准备工作,以便伤员入院以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此外,在转运途中,应对伤员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地观察,确保输液通畅,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告知有关医师予以抢救。要注意的是在脊柱骨折伤员搬运过程中,伤员头部、四肢以及躯干必须处于同平面,以免脊柱扭曲使病情加重;对于躁动不安以及存在意识障碍的伤员,需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每次抢救所用药物均应做好相应的记录,以便查对。当伤员入院以后应和在院负责人员之间做好交接工作,比如伤员用药情况、伤情变化以及抢救过程等。

综上所述,在交通事故创伤院前急救护理中,急救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技能,将整体护理作为指导,予以全程跟踪式护理。由于交通事故创伤病情发展较快,急救人员必须尽快赶至事故现场,并对伤员伤情进行准确地评估,予以对症处理,保护好机体重要器官,确保伤员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及时构建静脉通道,以此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实施赢得时间,避免和减少现场和转运途中死亡病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红梅,石咏梅,张小芹等.严重多发性创伤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49-150.

[2]孙晓春,熊飞霞,胡海鹰等.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142-7142.

[3]王淑芸,周小香,于小翠等.社区创伤的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探讨[J].西部医学,2013,25(7):1105-1107.

[4]程利萍,汪秀桃,王莉等.一次山岳型景区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护理的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9):4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