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引导“提问”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浅谈数学教学引导“提问”艺术

程永欣

◎程永欣

(河北唐县白合镇张合庄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359-01

摘要: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问题的产生是与教师的引导与艺术性的提问分不开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师引导;提问艺术;问题能力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一、课堂教学提问的认知

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载体,其发生与发展最终是通过数学教师作用在学生身上,问题的理解概括为三个方面: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问题与问题解决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是有价值的。其一,对知识或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应用起到积极作用。其二,对学生接受、巩固数学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其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产生是由教师的引导与艺术性的提问发生的,有关提问列举如下。

(一)在旧知到新知的知识迁移中进行提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它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出每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课堂问题。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先制定一张调查表,让学生评出最喜欢什么样的提问,给老师做参考。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年级每个老师上课,大家互相听课,然后让学生评,老师们一起评,得出怎样的提问会产生成效。主张老师提的问题,在已有知识间铺路搭桥,使学生探路过桥时学会迁移,理解新知,在思维与主动参与中,迸发创新意识的火花。小学数学新知多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迁移点进行提问使学生在对铺垫材料的观察与积极思考中,“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二)以提问将课内知识延伸。

学生学习不应以解决问题为终点,而应当去发现新的更多的问题,这样才会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持续发展。教师在学生将问题解决之后,可以用提问的形式改变问题难度,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导学生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

(三)在各知识点上进行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提出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解决方法的问题。它和传统的提问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发散性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我们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离开教师也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在实践中还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教,教后同学为老师打星,师生互评,主张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

(四)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五)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

老师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问,变“学答”为“学问”,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准备在预习、课内及针对具体题目的解决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针对具体题目的解决策略做法如下:读题后自我提问,进一步理解问题;在解答时自我提问,确定解题步骤;解题后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

二、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若因未得到老师的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这火花随即熄灭。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三、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在课堂上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计算时间的?”、“如果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没有太阳时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走路没法带着。有的……又如在教学退位减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来讨论解决。学生以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在努力寻找答案的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

四、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个性的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才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完成新时代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