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患者的中医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痹证患者的中医治疗

于阁萍

于阁萍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街道电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在治疗痹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结果:中医治疗后,痹症患者的康复率高,44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出院,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中医治疗痹症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痹症患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261-02

痹证是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痹阻经络导致以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痹,即痹阻不通。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2]。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痹症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

1.2方法与结果:散寒除湿,祛风通络;祛风除湿,散寒通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清热除湿,祛风通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后,44例患者已经完全康复出院,1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继续留院接受观察治疗。

2中医论治

2.1行痹(风痹)

2.1.1主要证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遇风寒则痛重,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1.2证候分析风寒湿邪客于经络筋脉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则痛,故症见关节疼痛;风邪偏盛,而“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关节疼痛表现为游走不定;外邪入侵,正邪相争,则出现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乃为风寒在经络肌表之象。

2.1.3治疗方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络。

2.1.4常用方剂蠲痹汤加减。

随症加减:一般在上方中加防风、威灵仙、鸡血藤等以祛风湿,通经络;若病在上肢者,重用桑枝、羌活,加片姜黄;病在下肢者,重用独活,加木瓜、牛膝;若兼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麻黄、荆芥以散寒解表。

2.2痛痹(寒痹)

2.2.1主要证候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似锥刺,痛有定处,局部恶寒怕冷,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象弦紧。

2.2.2证候分析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痹阻经络,而寒邪偏盛,易伤阳气,其性凝滞主痛,经络气血痹阻不通,故疼痛较剧,局部恶寒有冷感;遇寒则使气血阻滞更甚,得热则使气血运行较为通畅,因而遇寒则疼痛加剧,得温则疼痛减轻;寒性收引,则致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象弦紧,乃为寒邪内凝及疼痛之象。

2.2.3治疗方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痹。

2.2.4常用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

随症加减:一般于上方中去滋腻之白芍、熟地,加乌头以增强祛寒止痛作用;若肩肘疼痛较重者,加羌活、片姜黄以走上肢散寒止痛;若疼痛以膝踝关节为重者,重用独活、牛膝以走下肢祛寒止痛;若疼痛以腰部为重者,重用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强筋骨。

2.3着痹(湿痹)

2.3.1主要证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甚则关节肿胀,活动不便,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2.3.2证候分析感受风寒湿邪而以湿邪为重,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湿邪入侵,致使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则肢体关节出现疼痛重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湿邪留滞,阻闭气血,经络失和,故肢体麻木不仁;湿邪壅滞不行,故关节肿胀;下雨阴天湿气加重,故关节痛重。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均为湿邪内阻之象。

2.3.3治疗方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2.3.4常用方剂薏苡仁汤加减。

随症加减:若肌肤麻木不仁重浊,关节肿胀较重者,加防己、木瓜,重用薏苡仁以祛湿邪;若病在上肢者,重用羌活、桂枝,加威灵仙、片姜黄以走上肢祛寒除湿,活血通络;若病在下肢者,重用独活,加木瓜、牛膝,以走下肢祛寒除湿活血止痛;若痹证日久不愈成为顽痹者,治应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可重用桑寄生、杜仲、怀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

2.4热痹

2.4.1主要证候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痛不可触,屈伸不利,或见皮肤红斑肿痛,得凉则痛稍减,多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

2.4.2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属火,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阻碍气机,湿热之邪壅于经络关节,与气血相搏,致气血壅滞,湿盛热盛则肿,故局部红肿灼热而痛,或发红斑,痛不可触;热者寒之,火热暂轻,故得凉则痛稍减;风湿热邪郁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乃为热盛伤津的表现。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乃为湿热之象。

2.4.3治疗方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2.4.4常用方剂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随症加减:一般于上方中加金银花、连翘、薏苡仁、山栀子、防己、防风、川芎以清热除湿,祛风通络;若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威灵仙、片姜黄以走上肢清热除湿;若病在下肢者,加木瓜、薏苡仁、独活、牛膝以走下肢祛风除湿;关节红肿有瘀斑者,加丹皮、赤芍、川芎、黄柏以清热燥湿,凉血化瘀。

3讨论

在痹证中,风寒湿邪合并侵犯人体而致病,常因病邪有所偏盛,而使临床病证有所不同。若风邪偏重者,为行痹;寒邪偏重者,为痛痹;湿邪偏重者,为着痹;风寒湿邪郁而化热者,为热痹;若风寒湿痹或热痹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内舍脏腑,损及肝肾,气血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聚湿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于筋骨之间,临床上可出现关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者,为顽痹、久痹,甚或产生相应的脏腑病变[1]。

参考文献

[1]孔荣.中医辨证治疗痹症8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09期.

[2]贝元.试谈痹症的辨证治疗[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