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在乙状结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16层螺旋CT在乙状结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钟晖秦旭惠王莹

钟晖1秦旭惠2王莹2

(1陕西中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陕西咸阳712046)

(2西安141医院陕西西安710089)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乙状结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16层螺旋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MPR)诊断的1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结合其临床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主要表现有:扭转的肠袢扩张积液积气,呈马蹄形或囊袋状形12例;肠管及系膜漩涡征9例;交叉征7例;鸟喙征12例;腹水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MPR能快速显示乙状结肠扭转的部位、程度、形态特征、有无血运障碍等,是诊断乙状结肠扭转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乙状结肠扭转、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038-02

乙状结肠扭转是绞窄性结肠梗阻中最多见的一种[1]。目前检查方法首选腹平片,然而腹平片仅能明确有无肠梗阻或疑有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及三维重组技术(MSR)对乙状结肠扭转的具体部位、程度及并发症能做出较全面的诊断。现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材料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经16层螺旋CT平扫检查诊断乙状结肠扭转且经手术证实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6-78岁,平均为56.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8例有习惯性便秘;3例既往有多次腹痛发作、经排气排便后缓解的病史;2例近期大便习惯改变。病程1-3天。

(二)检查方法

腹部平片:12例均拍摄腹部立位片。

16层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组技术:12例均采用东芝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扫描前无需准备、吸气后屏气、一次性完成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

二、结果

(一)腹部平片:疑诊乙状结肠扭转的本组有4例、提示肠梗阻的5例。3例未见明显梗阻征象。

(二)MSCT结合MPR:12例诊断乙状结肠扭转;扭转度数为180-720°,顺时针扭转7例,逆时针扭转5例;手术证实11例乙状结肠扭转定位正确、1例是由于小肠扭转,坏死的回肠穿出乙状结肠系膜根部并与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缠绕。8例扭转方向正确,6例扭转度数正确,2例患结肠肿瘤,3例合并阑尾炎。

三、影像表现

腹平片:“马蹄”形肠袢4例。

MSCT:7例可见典型“马蹄”形肠袢为(图1A),表现扩大的乙状结肠弯曲呈马蹄铁形,圆顶高达横膈或位于上腹部,马蹄两肢并拢向下直达盆腔。在扩张的乙状结肠周围均能见到不同程度充气扩张的结肠框。12例均能见到扩张增粗的乙状结肠肠袢向盆腔移行于肠狭窄区,扭转使得输入端逐渐变细、输出端由细变粗,形如“鸟嘴”(图1B,1C长箭);7例表现扭转处肠管瘪陷呈“交叉征”(图1D长箭),远端肠管萎陷、空虚;9例见肠管及系膜形成的“漩涡征”(图2A箭头、2C长箭);8例乙状结肠壁、系膜水肿;6例腹水征(图2C箭头);1例小肠呈“C”形(图2B长箭);两例合并结肠肿瘤。

四、讨论

(一)乙状结肠扭转的病因及形成机制

肠扭转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病情凶险,变化快,死亡率为15-4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延误诊治[2]。最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3]。乙状结肠过长而活动系膜附着距离缩短是发生扭转最常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8例患者术后证实乙状结肠冗长;而结肠含粪过多、肿瘤、炎症刺激导致肠功能紊乱、也容易容易诱发扭转。多见于老年男性、有习惯性便秘者。乙状结肠扭转属于闭袢型肠梗阻[4]。

(二)乙状结肠扭转影像分析

1、腹部平片:只有典型病例显示扩大的乙状结肠呈“马蹄”形肠袢,但不能显示肠壁增厚、系膜改变、腹腔积液等。对病程较短、肠管扩张不显著,或有合并症而影像表现复杂的病例易漏诊、误诊。

2、MSCT:结合任意角度MPR可以清楚显示漩涡征、交叉征、鸟喙征、及肠壁水肿增厚、腹腔积液、腹膜炎等。通过重组可以全方位显示扩张乙状结肠“马蹄”形肠袢的全貌,扭转肠袢内的积气积液;当轴位显示“漩涡征”不明显时,可以MPR冠位、矢状位重建,此征象则可能清晰显示(图2C);当漩涡征以系膜组织结构为主时,采用腹窗观察可能不易显示系膜结构,适当调低窗位观察、有利于“漩涡征”的显示。MPR可以动态滑动以追踪扩张肠袢的走形趋势,对狭窄段、梗阻点的定位明确;直观、多方位显示扭转的形态、对方向、度数的细节有明显帮助。肠壁水肿增厚,轴位呈靶环样改变,结肠壁厚度大于5mm为异常[5]。肠壁增厚、腹水被认为是扭转肠管发生血运障碍的可靠征象[6]。腹腔积液的多少间接反映了病变肠管的缺血程度。本组6例患者术中均见洗肉水样腹水流出,扭转肠袢不同程度缺血发暗;其中一例乙结肠系膜穿孔、坏死的回肠穿出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与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缠绕形成扭转患者,出现大量腹水,术中见大部分回肠、乙状结肠胀气明显、发黑伴恶臭;晚期肠壁坏死、可见肠壁积气(图2B箭头)。而合并症的显示能帮助临床制定详细、全面的手术计划,使其治疗相对科学、完善。

综上所示:16层螺旋CT平扫及MPR重组在乙状结肠扭转诊断上优势明显,很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扫描,提高了纵向分辨率,为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直观、立体的信息,为临床手术争取了时间。

参考文献

[1]纪建松.[M]肠梗阻影像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0.

[2]裘法祖.[M]外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8-469.

[3]包迎伟、纪建松、傅立平[J]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10、25(1)80.

[4]黄进、赵廷常、李文辉等[M]急腹症影像学2001年10月第1版、92.

[5]纪建松.[m]肠梗阻影像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8.

[6]徐隽、陈克文、宋彬等[J]肠扭转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8:67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