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陈德明赵一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射洪629200)

【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50例和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员50例,将其分别作为研究组(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和参照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最后对比各项指标进行统计。结果:比对IL-4、IL-12、超敏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和IgG等指标,研究组与参照组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IL-6、IL-17和脂蛋白比对后差异呈P>0.05,未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可以使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两性霉素B;内镜手术;真菌性鼻-鼻窦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029-03

鼻窦炎的引发因素与真菌感染存在相关性,与此同时会对鼻腔造成侵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临床对于该疾病首选药物治疗,虽然可以获取一定的效果,但是较易出现复发[1]。为此,此研究选择我院近一年(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50例和健康人员50例,对其实施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的价值进行探究。

1.对象与方法

1.1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抽取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50例和健康人员50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之后将其分为设为研究和参照两组。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18例,最大年龄为54岁,最小年龄为26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41.33±5.22)岁。其中31例患者为单侧病变,19例患者为双侧病变。参照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9例、21例,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年龄为28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42.08±5.10)岁。其中28例患者为单侧病变,22例患者为双侧病变。在统计软件SPSS19.0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则表示数据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具体流程

参照组:该组受检人员在体检期间对其静脉血进行采集,血标本量为10mL,在此期间不予以任何处理。

研究组:该组患者事先接受单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将病变组织清理掉,之后予以病理检查,患者完成手术后需配合止血剂和抗生素。待上述操作完成后予以患者两性霉素B,使用剂量为4μg/mL,对患者鼻腔进行冲洗,一天一次,共进行1个月的治疗。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需对研究组患者肘静脉血进行采集,血标本量为5mL,之后分离血浆并放在适宜条件下保存。

1.3治疗效果评估[2]

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特征全部消失,表示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特征有明显好转,表示治疗效果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特征未见任何改善,表示治疗效果效果无效。

1.4指标的判定[3]

患者的IL-4、IL-6、IL-12、IL-17、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利用ELISA方法进行检验,患者手术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和LgM水平利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进行检测。

1.5卡方和T值的检验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IL-4、IL-6、IL-12、IL-17、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和LgM水平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为基准,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研究结果

2.1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50例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显效患者35例,比例为70%,有效患者14例,比例为28%,无效患者1例,比例为2%,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8%。

2.2研究组及参照组受检人员的血清炎症指标

研究组患者予以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参照组患者不予以任何处理措施,比对IL-4、IL-12、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前者优于后者,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比对两组患者的IL-6、IL-17和脂蛋白,研究组与参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未产生统计学意义,表1为详细数据,展开如下。

表1研究组及参照组受检人员的血清炎症指标

3.讨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尽早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可以取得显著效果。若疾病发展之后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不仅较易出现复发,同时具有较差的预后[4-6]。有学者研究后指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引发因素以下几点存在相关性,如:(1)鼻局部用药或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致使菌群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真菌在鼻腔和鼻窦内快速繁殖;(2)鼻腔和鼻窦解剖结构出现异常,甚至发生病变,致使鼻腔和鼻窦局部缺氧;(3)患者伴有糖尿病,同时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药物[7]。通常情况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起病具有隐匿性,为间歇性发作,同时具有较长的病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生,从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从既往的治疗方法来看,临床首选根治性手术,虽然可以获取一定的效果,但是具有较大的创伤,术后也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从而对其康复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临床逐渐引入鼻内镜手术,该方法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将病灶放大,利用鼻窦开窗引流对鼻窦和鼻腔黏膜予以保护,与此同时还可也将鼻窦病变全部清除,从而使患者鼻窦、鼻腔引流功能和通气功能得以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完成手术后也存在一定复发状况。因此,在实施手术期间,要想使操作流程得到优化,操作水平进行提升,需对以下几项严加关注:(1)有效保护鼻黏膜组织完整性,避免损伤鼻中隔黏膜组织。(2)患者完成手术后需填塞机体鼻腔组织,这样可以使手术质量提升,促使患者快速康复。(3)在操作期间需客观判断患者的病情,之后处理鼻窦组织的复合体。有学者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实施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结果表明治愈率可达96%以上,复发比例仅仅为6%,与此同时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从而将治愈时间缩短[8]。

两性霉素B属于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对隐球均、曲霉菌和念珠菌,可以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该药物在深部真菌中较为适用,药效机制体现为:(1)与麦角固醇结合后会形成二聚体,其聚集后会将孔道结构予以建立,使真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的同时加快阳离子外漏速度,从而使真菌细胞膜内的电解质得以改善,渗透压恢复至正常水平。(2)致使细胞代谢出现异常,对真菌细胞内结构和真菌生物性功能造成破坏,从而使抗真菌效果充分发生。

从此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研究组50例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8%。从血清炎症指标结果来看,研究组患者的IL-4、IL-12、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另外,从免疫功能指标来看,研究组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和IgG等指标优于参照组,数据结果经证实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

综上总结,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不仅可以使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其治疗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杨绿原,黄江菊.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2):102-104.

[2]庞磊.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3):424-425.

[3]潘永奎.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疗效[J].医疗装备,2017,30(18):118-119.

[4]陈慧君.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02-103.

[5]黄桢,吴翠.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FRS)炎症反应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7,30(2):333-335.

[6]肖文东.两性霉素B联合内镜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7,36(16):125-126,134.

[7]洪庆国.两性霉素B、内镜手术联合治疗对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疗效、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6):208-209.

[8]李毅,王克.鼻内镜手术联合两性霉素B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4):4492-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