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论针灸切脉的重要性

/ 2

切脉针灸——论针灸切脉的重要性

何骁隽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09中医学5班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为见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一位年逾70的中医传奇人物——俞云教授,凭着手中银针,一举颠覆传统中医只是作为辅助治疗的观念。他由西医入门,成就中医医术,通过自学、实践、遍访近200位民间中医,最终再现《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的针灸绝技。从医数十年,成功医治肿瘤、疑难杂症等无数。俞教授现为中国百名老中医之一,每年不远万里从西班牙回到中国,在广东省中医院开展一年一度的切脉针灸培训班,向包括省中医等大医院的医师切脉针灸,一边传授一边治疗。

一、什么是切脉针灸?

切脉针灸,是指在针灸临床中先切脉,通过辨别人迎、寸口、趺阳、太溪及人体各条经络的脉象表现以诊察疾病、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建立在脉象及经络理论基础之上,并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穴位为诊治对象,以脉象变化为主要得气的表现,最终以症状改善或病情痊愈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是一种切脉与针灸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方法。

二、切脉针灸和传统针灸有和区别?针灸为何一定要切脉,其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传统的针灸,在治疗取穴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大多依照教科书上的治疗方案,医生自身临床经验以及历代医家的总结。经常在每个疗程的前几次效果显著,病人症状明显改善,但是随着针灸治疗的不断进行,针灸开始产生疲劳效应。如果采用切脉针灸,根据脉搏的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针灸的疲劳效应自然迎刃而解。

传统的针灸得气以病人针刺后感到酸麻胀为标准。切脉针灸得气以脉象的变化为依据,脉象有病理表现的病人在针刺后,脉象好转,则表示得气。通过切脉,医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三、切脉有科学根据吗?

很多西医医生私底下认为中医脉学脉理本极玄微深奥而不是科学,甚至一些中医医生心里也存在同样的疑惑,切脉有科学依据吗?

我们知道切脉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桡动脉,其活动是由桡动脉血管壁及血管内流经的血液决定的,其血管壁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控制的,副交感神经又叫迷走神经属内脏神经,所以凡是内脏活动及病变,通过副交感神经传递及影响桡动脉即寸口脉。影响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因素,首先是心脏收缩的强弱调节律,其次凡是影响和改变血液成分的因素如疾病、饮食、饮水等都反映到桡动脉活动上来,所以通过切脉体会桡动脉的变化是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及全身各方面情况的。

四、为什么要取人迎、太渊、太溪四个脉?

自王叔和起,历代医家大部分崇尚寸口脉法,单用寸口脉较易出现误区,容易出现证不符脉的现象,这就是王叔和“心中明了,纸下难明”的原因。张仲景取三个脉,是比较可取的。取四个脉则可更完善鉴别诊断。

脉的位置:(1)寸口脉位置比较固定,除了少数反关脉等变异之外,大部分都在桡骨小头处可触及;(2)人迎脉有移动,大部分在甲状软骨外侧,劲动脉窦处,也有一部分人向上向后移动;(3)太溪脉在足内部,在靠近太溪穴及靠近照海穴之间;(4)冲阳脉也有移动,用手指握住足背,在足背中间处仔细感觉可以触到。

(1)大小辨阴阳:人迎脉强,则为上阳盛;人迎脉若,则为上阳虚;寸口脉强,则为上阴盛,寸口脉若,则为上阴虚。

冲阳脉强,则下阳盛;冲阳脉弱,则下阳虚;太溪脉强,则下阴盛;太溪脉弱,则下阴虚。

(2)有力无力辨虚实

(3)快慢辨寒热

五、切脉针灸临床应用

脉象能综合反映全身情况,因此千变万化。临床上根据脉象变化,俞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首选特效穴,具体如下:

1.脉大:①关元;②井穴放血;③天容

2.脉数:①井穴配络穴;②郗穴

3.脉滑:①肓俞、公孙;②商丘;③中脘、食仓、天枢;④尺泽;⑤章门;⑥地仓、瞳子髎;⑦膻中、天突

4.脉微弱:①中渚;②鸠尾、气海;③耳穴:升压点、肾上腺;④阳经合穴;⑤少冲,大墩;⑥太渊

5.脉小:人迎、冲阳、太渊、中府

6.脉虚:太渊

7.脉弦:①行间;②大都、太白;③缺盆;④列缺;⑤阳陵泉

8.脉紧:①章门;②曲池、少海;③少商、足三里、手三里、印堂;④腹腔癌、胃癌、肝癌用回针疗法

9.脉浮:①风府、风池;②风门

10.脉促:人迎、天庸

11.脉沉:①六脉皆沉补三焦;②关元、合穴、太溪

12.脉实:章门、带脉

13.脉迟:①深刺天突、章门;②昆仑、肾俞;③曲池、阳池、腕骨;④解溪、侠溪、至阴

六、关于切脉针灸的提问与答疑

会议上学员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有涉及具体病种如何用切脉针灸治疗的,也有关于如何认识切脉针灸的,例举如下

Q:请问俞教授,我们都知道癌症肿瘤细胞是会扩散的,那么你用针灸治疗癌症,针刺经络会不会导致肿瘤细胞循经扩散呢?

A俞教授:以前我在中医药大学做一次讲座,有一个专家问了你一样的问题,我就问他,你这个问题有没有问过开刀医生,西医医生手术开刀切除肿瘤,那么长那么大的口子,会不会导致肿瘤细胞扩散呢?这就说明人们脑子里有区别,所以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我们在用身上的穴位开关,在对付你这个疾病,但是话又讲回来,我们不是让你们去乱扎,初学的人,还是避开肿瘤,熟练了可以去扎。

Q:俞教授,我听说你针灸后很少用到补泻手法,那么你在临床当中是如何体现针灸补泻的呢?

A俞教授:针灸补泻手法当然是可取的,我平时临床少有使用是因为门诊病人数量庞大,每天要看将近100号病人,每个病人都运用补泻手法的话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单独研究个别病例的时候我也是会用到手法补泻的。平时大批量的门诊病人针灸补泻我就用金针和银针替代了,金针为补,银针为泻,这在内经里面是有记载的,我们平时用的钢针,稍许偏泻一些。用金针银针补泻优势在于节省了时间,方便了医生。

Q:俞教授,请问您针灸用针是什么长度的针,针刺深度有多少?

A俞教授:我用的是一寸的针,深度根据内经和甲乙经的标准内经讲是六分,甲乙经是两分到七分,一般打到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就够了,你们可以看到我进针是很浅的,除非是肌肉特别厚的,特殊情况下可以用芒针,那是特殊针法,我用芒针治疗癌肿最长用到15-20公分,但这不建议初学者使用。

Q:俞教授,很多妇女在经历剖腹产后,肚子被剖了开来再被缝合,腰部有很多经络经过,那么经络被切断后,会再接上吗?

A俞教授:这个问题可以讲,举个例子,我65在上海肿瘤医院,遇到一病人,不是肿瘤,是一个农民,他的腿被铡刀锯断了,在医院被接上后,感觉始终不舒服,但是做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他到我门诊来后,我三次治疗帮他打通,他的腿就舒服了。手术一般都能把经络接通,但也有没能接通的时候,没接通那就帮他一把,这也说明经络是可以接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