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语境因素谈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3

从不同的语境因素谈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

陈光贵

陕西省靖边中学外语教研室陈光贵

一、引言

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相互之间的误会、摩擦,导致失败的例子是不少见的。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关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问题,国外学者Leech(1983)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CP),让听话人去领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为了礼貌。为了礼貌,说话人不愿坦率表明;为了礼貌,说话人故意声东击西。于是,Leech提出了语言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CP)。它包含以下六项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及同情准则。

Leech的“礼貌原则”是对语用研究的一大贡献,但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Leech的礼貌原则的最大不足是对礼貌的得体性,即对怎样把握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没有予以充分的考虑。他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如命令)具有内在的不礼貌性”,就暗示了有些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或不礼貌的,这就忽视了一定的情景中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语境因素,忽视了礼貌的得体性。

何兆熊(2000)把各句中语境因素归纳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及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构成语境的语言外知识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背景知识,二是情景知识,三是交际双方的相互知识。本文重点从情景语境因素来阐述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应该如何把握。

二、从情景语境因素来把握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

语境是第二类语言外知识,即情景知识指与特定的交际情景有关的知识,它包括某次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相对地位、各人所起的作用等(何兆熊2000,p17--23)。

2.1从言语交际的时间和地点来把握

言语交际的进行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言语交际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发生。所以,笔者认为,言语交际活动中礼貌的“度”的把握应根据其具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来确定。例如,校长和来访客人之间的言语交际礼貌程度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应该有所不同。当客人初次来访某校时,该校校长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最礼貌的语言来跟客人进行交际。这时候Ourdistinguishedguests,pleaseallowme,onbehalfofalltheteachersandstudentsinourschool,extendourwarmestwelcometoyou!就显得很有分寸,礼貌的“度”把握得很好。同样,客人也会非常有礼貌地说,“You’resonice.Ireallydon’tknowhowtothankyouenoughforwhatyou’vedoneforus.”然而,经过了几天的接触以后,校长与来访的客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了解和共识,他们之间几乎已经达到了一种无话不谈的朋友关系。这时候,校长与客人虽然在言语交际时也需要注意礼貌问题,但在把握礼貌的“度”时,就没有必要像刚见面时那样客气了。这样,他们之间的言语交际就会变得轻松、随便一些,否则,反倒显得不自然或有些疏远的感觉。例如:

President:ProfessorSmith,letmetellyousomethingaboutthehistoryofourschool.

Guest:OK,please.I’dliketoknowsomethingaboutit.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应视具体的时间而定。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时间越短,言语交际时礼貌的程度就应该越高;相反,人际交往的时间越长,言语交际时礼貌的程度就越低,即言语交际时的礼貌程度与人际交往的时间长短成反比。

同样,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还跟实际言语交际时的具体地点有关系,即言语中礼貌的“度”的把握应变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课堂上导师和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时,学生会这样向导师提出请求,“ProfessorSmith,wouldyoumindexplainingtheprincipleoncemore.Ididn’tquitefollowyoujustnow.”就教室这个特殊环境来说,上面学生的礼貌语言是相当得体的。如果言语交际的地点改为学校花园的走廊,导师和学生边散步边交谈。这时学生向导师提出请求的礼貌程度相应地会低一些,比如:像“Professor,Ihaveaquestiontoaskyou”或“Professor,pleasetellmewhy…?”等这样的语言形式就是得体礼貌的。相反,在这种环境中,过于礼貌的语言形式反倒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之疑。

2.2从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来把握

在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交际场合正式程度的制约。一般而言,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越高,礼貌的“度”也应该越高;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越低,礼貌的“度”应该越低。换句话说,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与交际时礼貌的“度”成正比。例如:外宾Smith教授在学院大礼堂开始他的讲座之前,我们请学院的王教授给研究生部的全体师生介绍Smith先生,王教授会这样说:Goodmorning,ladiesandgentlemen,I’mtakinggreatpleasureinintroducingourspeakerProf.Smith.相对来说,换一个不太正式的场合,比如在王教授自己的家里,当他向别人介绍Smith教授时,他可能会这样说:“PleaseallowmetointroduceProf.SmithfromEngland.”或者“ShallIintroduceProf.Smithtoyou?”但在非正式的场合进行相互介绍时,我们可以说:“John,comeandmeetmyfriendTom.”或者“Idon’tthinkyou’vemetmyfriendJohnbefore.ThisisJohn,andthisisTom.”

再如,当征求听话人的意见或建议时,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我们可以用以下礼貌程度比较高的语言形式来进行交际:

Iwaswonderingifyou’deverthoughtofseeingadoctor?

IfIwereyou,Iwouldtalktotheteacherfirst.

IfImightmakeasuggestion,wecouldgototheshowsometimelater.

如果在一般非正式场合,就可以相应地随便一些,无须拘礼,比如:

Whydon’tyougotoashoworsomethingtonight?

Let’sdropinhereforacupofcoffeeorsomething.

Whataboutgoingforaswim?

总之,在正式的场合使用了不太礼貌的语言手段,就会违反礼貌原则,显得对对方不够尊重;反过来,在非正式场合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手段,太拘泥于礼貌原则,也会产生不理想的交际效果。换句话说,对某一场合来说是得体、礼貌的语言,换一种场合就未必如此,也许显得过分礼貌或者不够礼貌。使用过分礼貌或不够礼貌的形式都会使语言显得不得体,从而会使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过高或过低。

2.3从交际的主题来把握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其中有比较严肃的主题,如政治、宗教、学术等,也有比较轻松愉快的主题,如个人生活、娱乐、爱好等。在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与交际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的主题材越严肃,礼貌的“度”应该越高;反之,交际的主题越轻松随便,礼貌的“度”就相应越低。比如,在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几位国际知名学者就“语言学发展现状”这题展开讨论,其中一位学者可能会这样开始他的讲话:“Ladiesandgentlemen,Iamverydelightedtohavethisopportunitytosharemyviewsonthecurrentdevelopmentofmodernlinguisticswithyou…”可以看出,在这种正式的场合,就上面这个严肃的主题而言,这样的语言形式无疑是十分得体的礼貌用语。换一个不太严肃的主题,例如,上面几位学者在旅途中谈到有关“饮食”的问题,其中一位学者可能会这样陈述他自己的观点:“Well,Ithinkthiskindoffoodisgood.Whatdoyouthink?”这时候,如果他还一本正经地用学究式的语言形式来交际,如“Woulditbepossibleforyoutotellmewhysomanypeoplearepreferringthiskindoffood?”或者“Wouldyoumindtellingme…”,那么这个鲜活的言语交际环境就会立马显得十分僵硬,缺乏活力,甚至还影响交际的正常运行。由此可见,交际的主题对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的把握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4从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

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交际参与者之间进行,不同的交际参与者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进行交际。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参与者相互之间不同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礼貌语言的得体性。所以,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好礼貌的“度”,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靠得越“近”,双方的地位、年龄、辈分越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低;反之,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离得越“远”,对方的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高。

在一定的交际参与者面前,说话过于随便,会显得唐突冒失,过于礼貌,又会使人觉得说话人在卖弄言词或虚伪讨好。比如,我们想请一位关系要好的朋友帮忙拿一个包,一般来说“Helpme,please.”或者“Willyouhelpmewithmybag?”在这种场合下是足够礼貌的,也是十分得体的说法。如果我们说:“Wouldyoubekindenoughtohelpmewithmybag?”或“Iwaswonderingifyouwouldliketohelpmewithmybag?”,听话人一定会感到惊讶而不知所措。又如,夫妻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在一般情况下说话比较随便,所以,我们一般不太可能听到下面这种过于礼貌的请求:

Iwonderifitwouldbeallrightformetobringafriendtoourplace?

再如:“MindifIsmoke?”只适用于上级对下级或谈话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关系的情况;而“Excuseme,sir.WoulditbeallrightifIsmoke?”只适用于下级对上级或谈话双方处于不平等关系的情况,如雇员对老板。

客观来说,语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境随着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语境的动态发展变化不只是指交际双方角色的不断轮换和更迭;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但是有些语境因素却会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何兆熊,2000P21--22)

礼貌言语交际既然与语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礼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礼貌的“度”的把握也自然就成了一个动态的把握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随着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结束语

如何使用恰当的礼貌语言来进行交际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的情景语境因素来谈论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度”应该如何来把握,它受到来自不同情景语境因素的制约,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把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