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纵裂患者牙合情况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牙根纵裂患者牙合情况的临床研究

王学冬

王学冬(内蒙古锡盟医院口腔科026000)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55-02

【摘要】目的研究牙根纵裂的病因和发病规律。方法对34例患者共39颗患牙的临床表现尤其是牙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牙根纵裂绝大部分发生于中老年人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患根的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牙根,根纵裂处牙周袋最深。患牙合面均重度磨耗,50%以上的患牙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合面凹及远中边缘嵴低平等改变;根纵裂的程度与深面凹的部位有关;患牙均存在合干扰和(或)创伤易感因素。结论因合面形态改变而致的过大合力与异常方向的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根裂牙合平衡

牙根纵裂发生于未经治疗的磨牙根部,顺牙长轴沿患根的颊舌向发生并通过根管。因其同时侵犯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故预后极差。该病由我国学者首先报道[1],国外文献极少见。创伤性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主要因素,牙根本身的发育缺陷和牙周组织的炎症也可能与其发生有关[2~4]。我们对34例患者的39颗患牙进行了以牙合情况为主的临床研究,以期探讨其病因和发病规律。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按照《实用口腔科学》[5]中提出的根纵裂概念诊断患牙并收集病例。

1.2临床检查:①常规牙体疾病检查及患牙的电活力测验;②牙周情况检查:检查6个指数牙(614)/(416)的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以(66)/(66)的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及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平均值为代表进行全口牙周炎分度。检查患牙6个位点及根裂部分的牙周袋深度、根分歧病变和松动度。

1.3X线片检查:患牙及对侧同名牙拍摄平行投照X线片,观察牙根纵裂的X线影像及牙周膜、骨硬板、牙槽骨的改变。按以下标准将根纵裂分为四度:Ⅰ度:根纵裂限于根尖1/3区内;Ⅱ度:根裂自根尖部达根中1/3处;Ⅲ度:根裂达根分歧以上;Ⅳ度:根折片在牙颈部横断分离。

1.4关系检查:①不良习惯问诊(紧咬牙、单侧咀嚼、夜磨牙等);②按照安氏分类法检查后牙和前牙合关系;③使用0.02mm厚的超薄咬合纸检查患牙在正中合、侧方合及前伸合有无早接触或合干扰[6]。

1.5患牙合面磨耗、合面形态及接触区检查:①采用Smith磨耗指数[7],按磨耗的轻重分为9度,0度:无磨耗;1度:合面光滑或有磨耗小平面(无牙本质暴露);2度:中等量牙尖丧失,仅有1~2处针尖大牙本质暴露;3度:全牙尖丧失和(或)有一些针尖大到中等大的牙本质暴露;4度:一些较大的独立的牙本质暴露;5度:2处牙本质暴露区联合(融合);6度:3处牙本质区融合或4处融合但中间有牙釉质;7度:整个表面牙本质暴露,牙釉质边缘大部分完整;8度:冠高度严重丧失,牙釉质边缘破坏;表面形状与牙根外形相似。检查患牙和对侧同名牙及另外10例身体健康中老年人的20颗健康对照牙。②灌制上下颌牙列硬质石膏模型,观察患牙合面形态的改变[6]。③用咬合纸检查患牙正中时的合接触区。

1.6将结果进行t检验和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

2结果

2.1常规临床检查:(1)一般情况:34例患者中,40~60岁25例(73.5%),60岁以上8例(23.5%),仅1例小于40岁(3.0%)。39颗患牙中第一磨牙为35颗,其中31颗为下第一磨牙。37颗患牙纵裂发生于近中根或近中颊根。(2)牙周情况:34例患者均患有成人牙周炎,其中轻度1例,中度14例,重度19例。经统计学检验,根裂程度与全口牙周病的程度无关。39颗患牙均有附着丧失,根裂部附着丧失明显大于对侧同名牙及同一患牙无裂根的相应位点(P<0.01)。患牙的患根侧与无裂根侧各两位点的附着丧失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裂的程度与根分歧病变程度及牙槽骨吸收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2.2X线片表现:39颗患牙根管X线透射影像均明显增宽,形态规则,透射度较正常根管明显增加。根纵裂Ⅰ度2例,Ⅱ度11例,Ⅲ度17例,Ⅳ度9例。34颗患牙根周牙槽骨明显吸收达根裂部位或根尖部(87.94%),仅5颗患牙(12.06%)牙槽骨无明显吸收,但近中根周膜增宽。

2.3患牙面形态的变化:①39颗患牙面磨耗为5级的15例,6级20例,7级4例,较对侧同名牙及正常对照牙严重。x-±s分别为:5.72±0.64,5.00±0.80,4.19±0.56。②39颗患牙面均出现异常形态改变。其中,工作尖磨平、非工作尖高陡33例(84.6%),颊舌尖高陡(上磨牙)2例(5.1%),深面凹26例(66.7%),远中边缘嵴低平29例(74.4%)。61.5%的患牙工作尖磨平非工作尖高陡、远中边缘嵴低平、出现深面凹。深合面凹的部位与根纵裂的程度有相关关系(P<0.05)。

2.4正中合位时合面接触区情况:对31颗下第一磨牙合面接触区的检查发现:①颊舌向接触点变化:约84.4%的患牙B、C点无接触,大多数A、B、C三点处于易滑动的平面;②近远中向接触点变化为中止点与平衡点在同一易滑动的平面上;③接触区在合面上向颊缘偏移。

2.5创伤及其易感因素:34例患者的39颗患牙均有合创伤和(或)创伤易感因素存在(100%),71.9%的患牙有侧方合干扰。25例患者多个磨牙缺失和(或)有不良修复体,9例患者多年使用患侧进行单侧咀嚼。

3讨论

本组资料再次表明牙根纵裂好发于中老年人第一磨牙的近中根或近中颊根。本组全部病例均为成人牙周炎患者,患牙根裂程度与全口牙周炎程度无关,但患根牙周组织破坏明显较同名无根裂者严重。所有患牙均有根分歧病变,且87.9%的患根周围牙槽骨吸收。患牙根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共存这一结果提示:引起根纵裂发生的因素同时加重了该处的牙周组织的损坏。

正常上下颌牙互相接触时,A、B、C接触点、闭合的中止点和平衡点对保持合接触的稳定性起很重要的作用,缺少B点的接触将会形成不稳定性。平衡点与中止点为近远中向的稳定点,当此二点同时接触时,可获得稳定的合接触[6]。牙根纵裂的患牙在B、C点相应位置出现了深合面凹,同时,牙尖的近远中斜面消失,工作尖磨平,远中边缘嵴降低,使患牙在合接触时颊舌向及近远中向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患牙正中合的接触区向合面颊缘偏移,正中合接触时,患牙受偏离生理中心的轴向力作用。由于远中边缘嵴低及深合面凹的存在,在受轴向力时,可产生由远中向近中的水平分力和(或)颊舌向的水平分力,而舌尖高陡,颊尖磨平使患牙在侧方合运动时易产生颊舌向的水平分力,这对根尖周组织极其有害。总之,合面形态异常破坏了患牙的生理功能、合稳定及受力状态,使患者在正常行使咀嚼功能时,患牙实际上受到的却是偏纵向力和侧向(水平)力。这种力量对牙体及牙周组织均极为有害[8]。因此,牙齿合面形态的异常改变在牙根纵裂发生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本组资料中全部患牙均存在合干扰和(或)合不协调因素。正中合的早接触使患牙受到大于正常接触的牙齿所受合力,侧方合非工作侧的合干扰使患牙易受侧向力的作用。

本研究中有73.5%的患者存在磨牙缺失或大面积龋坏及不良修复体,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会对患牙的牙体、牙髓及牙周组织产生损害;邻牙缺失及不良习惯(夜磨牙、单侧咀嚼及紧咬牙等)等因素的长期存在,会造成患侧或患牙在维持正常咀嚼运动的同时,由于承担着过重的合力而造成合创伤。当患牙合面形态发生改变后,咀嚼压力更集中在患牙的某些部位而导致应力集中的加大,便可能形成根纵裂。由此可以认为合干扰及合不协调因素所致的过大合力和异常方向的合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病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