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治疗分析

罗秀红

(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黑龙江齐齐哈尔162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急救及预防。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36临床资料及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对于早期原发病史应积极进行治疗。如出现心跳骤停,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心肺复苏措施,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恢复心、肺和脑的功能。此外,在复苏后期防治并发症及治疗原发病亦很重要。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急救;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055-02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根据典型病史、临床表现、特征性辅助检查可诊断心源性猝死。积极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肌缺血、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异常、减轻脑组织缺氧性水肿和保护肾脏功能,是防止再次出现心脏骤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36临床资料及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6~85岁,平均54±3.5岁。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了解发生的病因、诱因等。全部符合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1]。

1.2急救方法

1.2.1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支持,包括人工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被简称CBA三部曲。如果具备AED自动电除颤仪,应联合应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

1.2.2高级心肺复苏即高级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电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脉通道并给药维护循环等[2]。在这一救治阶段应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必要时还需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动脉血气分析、动脉压、中心动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早期电除颤对于救治心搏骤停至关重要,如有条件越早进行越好。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每3~5分钟重复静脉推注1mg,可逐渐增加剂量到5mg。低血压时可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常用胺碘酮、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等[3]。

1.2.3复苏后处理处理原则是维护有效循环和呼吸功能,特别是维持脑灌注,预防再次发生心搏骤停,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其中重点是脑复苏。

2.结果

36例院内抢救患者经抢救治疗,存活6例,存活率16.66%。猝死原因:死于心肌梗死1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心肌病3例,风心病并发心力衰竭1例,肺栓塞1例,心肌炎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和型心肌病1例。诱因:心理应激状态如过度兴奋、紧张、焦虑、惊恐、大量饮酒等原因24例,死于运动或过度劳累、饱餐后4例,入厕用力排便后2例。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病人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l5%~64%[4]。陈旧性心梗也是心源性猝死的病理表现,这类病人也可见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心电不稳与传导障碍等病理改变。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通常包括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5]。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最终作用机制仍无定论。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的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心源性猝死约80%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冠心病病人发生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6]。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在临床上两种疾病常常并存。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维持血压应激能力受损,交感神经控制能力下降易出现快速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急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心脏机械功能恶化时,可出现心肌电活动紊乱,引发心力衰竭病人发生猝死[7]。临床上多种心脏病理类型几乎都是由心律失常恶化引发心源性猝死的。

识别高危人群、采用相应预防措施。对高危人群,针对其心脏基础疾病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如对冠心病病人采用减轻心肌缺血、预防心梗或缩小梗死范围等措施;对急性心梗、心梗后充血性心衰的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充血性心衰病人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8]。胺碘酮在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中优于传统的l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治疗对部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人有一定的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作用。近年研究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改善一些高危病人的预后。普及健康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对于高危人群尽量避免独居,对其及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和心肺复苏技能普及。

【参考文献】

[1]罗毓萍,任继刚,秦雯霞,盛国安.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42-43.

[2]刘丹平,伏军贤.心源性猝死18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08):1011-1013.

[3]都斌,王贝贝,陈亚琴,徐荣贵,王雪仙.85例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726-2727.

[4]徐自清,李国英.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03):F3.

[5]刘德红,郑晓英,孟新科,陈伟峰,魏刚.53例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4):787-790.

[6]王美丽,陈君柱.心源性猝死36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6,28(09):748-749.

[7]廖福责,徐赞新,樊济海,张鹏,滕克勤.9例心源性猝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10):797-798.

[8]丛娉.心源性猝死救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