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应用性浅析

/ 2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应用性浅析

张英俊(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03)

摘要:本文提出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在强调应用性方面,应该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课程设置要具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性。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商务日语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按静态的日语语言类、动态的商务知识类和职业技能类三大课程板块进行构建。商务日语专业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的一大特色是教师——翻译等复合型教师。

关键词:商务日语;应用性;专业建设;动静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3-21

高职院校日语教育,应该将单一的语言文字培养,向着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为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和办学特点组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们完成角色的转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毕业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而要在应用上取得好的效果,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

据上海市中小企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在上海的日本公司和代表处已达到7000余家,而包括嘉兴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日企数量已达到3万家,遍及机械制造、金融、贸易等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从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能力要求来看,总体可以划分为:第一,在日资企业和公司的办公室、车间或者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要求具备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日本企业管理知识运用能力;第二,从事具体对外实物贸易,要具备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贸相关知识的运用和操作能力。随着嘉兴特别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商务日语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人才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之相对应,否则自然会出现结构性矛盾。

二、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性质与课程设计思想

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学科型学业范畴,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属于生产型学业范畴。前者旨在培养日本语言文学工作者;后者是在某个生产部门或经济领域熟练使用日语的专才,旨在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和针对性。

高职商务日语对应的就业部门遍布机械制造、外贸、金融等,可谓行业分散;无论在哪个行业,几乎都从事助理、文秘、翻译之类的工作,可谓岗位集中,由此构成了与商务日语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拥有相对应的就业岗位群,实证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职业属性。在制定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时,应当对当地的人才市场与就业形势进行充分的调查,对就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能力、足够的职业知识与必须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

课程设计上,要具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要有适度的超前,这就要求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既要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处理好课程设置中的静态与动态的相互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综合基础课程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保证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或企业的要求进行调整,从而使专业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具有前瞻性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课程,是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专业课程。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面对动态的市场经济和变化着的职业世界,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采取灵活课程设计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动态专业课程,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商务日语应用人才。

三、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由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应运而生的新型专业,要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独特的理论与课程体系。上述分析说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属于专门用途日语的范畴,是服务于特定岗位群的复合应用型商务日语专业。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复合与应用两大特征,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复合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将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按日语语言类、商务知识类和职业技能类三大课程板块进行构建。并且,根据职业生涯的需要,把日语语言类课程定性为“静态板块”,商务知识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定性为“动态板块”。

三大板块中,日语语言课程板块是重中之重,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本体,要给予大量的投入,要遵循日语教学的规律,引入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理论。习得理论认为,外语教学分为学习型与应用型两大类型,前者把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传授知识的过程,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后者把教学设计成交际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能力,掌握知识。近年来,即便是日语语法教学也在经历如下的转型过程:研究者视点→教育者视点→学习者视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一般说来,普通学习者的目标是学会使用日语,而不是研究日语语法理论体系。日语专业学习者需要系统的学习,但也不是自上而下从抽象的语法体系到具体的语言现象,而是相反,学习过程应该是自下而上地构筑对象语言体系的过程。

静态板块开设的课程如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写作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交际能力。这类课程的“技能性”大于“知识性”,“过程性”大于“说明性”,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行为的参与,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态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契机,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解决语言问题,力图采用应用型的学习过程取代学习型的教学过程,把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融为一体。

商务知识动态板块,旨在传授商务知识。显而易见,这类课程的“知识性”大于“技能性”,“说明性”大于“过程性”。并且该板块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管用、适用、解渴,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商务知识有所了解,以解决在特定专业领域的日语使用问题。这类课程可采用中文教材,但要求把关键词的日文表达方式标示出来。

职业技能类动态板块,用来解决岗位所需的必要技能,如机动车驾驶、计算机应用、网络制作、同声传译等。这类课程属于纯粹的“技能型”与“过程性”课程,只需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课内力求最少投入,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在自主训练中实现教学的目标,在自主训练中培养自学能力。在高职日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开发智力多种教学目标融为一体。理论课注重传授知识,以传授知识为手段培养技能与开发智力;实践课注重技能训练,通过技能训练捕捉知识与开发智力,一切教育过程都是为了实现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所以,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专门用途的日语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把全部课程划分为日语能力型静态板块、专业知识型与职业技能型动态板块三大组件;从教学论出发,把各门课程设计成语言型、知识型与技能类三个范畴,使“低进高出”的高职教育目标在商务日语专业中得到实现。

四、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

构建具有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与其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它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商务日语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商务日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理想的商务日语教师应该有企业翻译口、笔译实战经验,逐步向教师一翻译、教师一工程师、教师一经济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即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逐步在专任教师中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把日语专业教育视为培养日本语言文学工作者的摇篮。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社会既需要日本语言文学工作者,更需要成千上万在经济领域服务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就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总量而论,人才的需求梯队由高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呈金字塔状,处于经济基础的人才,社会需求量越大。后者正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蒸熬.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2]俞仲文.模式人才效益[M].成都: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4.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5.

[4]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