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欣赏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语文教学中引入影视欣赏的反思

裴祖军

进入21世纪,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单一的传统授课形式,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让语文教师感到困惑并希望解决的问题。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观察到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对电影电视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前,不少教育专家、学者提出把影视欣赏引入语文课堂,因势利导,把学生对影视的浓烈兴趣巧妙地引导到语文学习上来,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笔者历时多年,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影视欣赏与语文教学不能完美融合

在最开始的时候,笔者和有些语文教师一样在教学中偶尔的尝试评放电影,要么所选材料格调太低,要么分析起来浅尝辄止,很难完美地融于语文教学中。后来经过反思,笔者发现这种把影视欣赏孤立起来操作是不适合现在高中教学的。这就需要找到语文教学与影视欣赏完美融合的那个点①。

影视欣赏“无用论”

影视艺术作为人类最年轻的第七艺术,其发展历程刚过百年,部分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对于在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还有偏激认识,再加上学生影视欣赏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影视欣赏“无用论”的思想,把影视欣赏作为学习之余“休闲点心”;还有些教师“过犹不及”导致有些学生把语文课认为是“看电影课”,语文老师是“放映员”。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清晰的理论依据,还要有度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紧扣课本,依据考纲,适度发挥,点到为止。

影视欣赏戕害了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生处在艺术作品鉴赏提升阶段,缺乏相应的艺术理论、文学批评的知识,教师一旦盲目的把影视作品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势必致使一部分学生缺乏从文学文本中构建自己心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产生“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一位林妹妹”的现象,极大的戕害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上《药》一文时,笔者做了实验,甲班先放电影后讲课文,丙班先讲课文后放电影,乙班只讲课文不放电影。在全部上完课后,笔者让三个班同学以《夏瑜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笔者发现甲班同学写的作文虽然线索清晰、形象具体,但很难把握夏瑜的“魂”,暴露出电影《药》的思想主旨没有把握好,究其原因是看电影前没有分析引导;丙班同学出现的情况则是线索清晰,思想深刻,具有时代的厚重感,但全班作文里只有一张夏瑜的“脸”,折射出他们心中只有一位“夏瑜”,反思这种现象,笔者不得不承认这中教学方法是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乙班同学作文质量高低不齐,较甲、丙班比起来叙述事件较为零乱,思想深刻度不够,但值得欣慰的是每位同学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夏瑜”,情感充沛,真挚感人。

通过这个实验,笔者真正认识到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千万不要根据一篇课文去看一部影片,反之亦然;阅读是不可替代的,文学在改编为影视的同时要冒着被扭曲的风险,想品原汁原味,还要读原作,影视只是严肃文学的通俗读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设计做好调整:戏剧类的影视作品可以先于或在教课时放;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类影视作品,我们在教授完课文后再引领学生鉴赏学习、对比分析,加深映像,扩充知识。

学生难以正确全面地理解电影内涵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它在理论体系、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都与其他艺术有着明显的不同。故学生应具备影视相关知识,这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历史的层面,即了解影视艺术的发展历史,认识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二是理论的层面,即了解影视艺术的语言系统与理论演变,认识它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审美特征;三是艺术层面,即通过对具体的影视作品的解读与鉴赏,感受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②例如,笔者在放映《美丽人生》一片时,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在放映前介绍相关电影背景,致使大部分同学未能理解影片中很多细节。比如影片中几个人讨论小学三年级的一道数学题:国家每养一个疯子每日花4马克,每养一个跛子花4.5马克,养一位羊癫疯患者花3.5马克,这些废人人数达30万。假设国家平均每人每天补助4马克,将这些人全部消灭可节省多少钱?他们讨论的不是同情、怜悯与人道,而是这道中学算数题应该不应该出现在小学三年级课本上。讨论结果是“德国人的确是优秀民族!”这都是希特勒统治时期极力推崇尼采的“超人”学说毒害人民的典型细节!影片结尾,主人公基督不幸被德国士兵杀害,影片用了“虚写”的手法,残忍的杀害场面导演故意用一面墙给挡住了,观众只闻见枪声,不见画面。士兵杀害基督后,从墙后面很惬意的走出来,观看影片的学生不禁开怀大笑。这部影片前半部分基调强快悠扬,风趣幽默,后半部分基调沉郁悲壮,酸楚凄美。部分学生没能把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区分开来,把这段理解为基督杀了士兵并且换了士兵的衣服,就显得风趣幽默,出奇搞笑了。学生产生这种与影片截然相反的理解,说到底,就是他们对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不够理解所致。

反思来源于教学实践,也应归于教学实践。教师站的永远是讲台,面对的永远是一群懵懂的学生,表面上看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工作,但作为一位有头脑、有个性的教师,就要有反思意识,做到“岁岁年年人不同”。

参考资料:

[1]《如何找准语文教育与影视欣赏的融合点》/裴祖军.—《当代人》2008年第九期【下】

[2]《光影途经:影视艺术论稿》焦素娥,王天勇编著.—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9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