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引流管引流位置的高度与引流效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腹腔引流管引流位置的高度与引流效果的研究

王卫卫王彦

王卫卫王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普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比较密闭式腹腔引流管引流最高处平切口引流、低于切口30厘米引流和低于切口60厘米的引流效果。方法:将90例有腹腔引流管置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腹腔引流袋(体外连接装置)低于切口30厘米和60厘米的高度进行引流;观察组采用引流袋(体外连接装置)位置平切口引流,两组均为密闭式腹腔引流。观察两组引流效果和引流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引流效果与对照组有同样的引流效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引流袋平切口引流,能够使腹腔内的积液正常引出,并且能够随身携带,促进患者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康复。

【关键词】腹腔引流;护理;引流;切口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101-02

腹腔引流是腹部外科的基本技术之一,传统观念认为,患者平卧时引流袋不能高于腋中线,下床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腹部引流口[1]。引流的原理是虹吸原理,即液体从液面通过引流管流入液面较低的地方,相等于2个密闭的连通器,利用重力作用而产生引流[2]。近年来我科对腹腔引流管进行平切口固定引流装置,对引流效果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2013年2月~2014年6月对我科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各年龄段患者进行引流管位置的高度与引流效果及引流量的效果对比。平切口引流与低于切口30厘米和低于切口60厘米引流量及引流效果无差异。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非随机方法取样,选择90例普外科常规置入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将9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4岁~67岁;均为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为3日至12日,其中胆囊手术后患者1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13例,胃肠道手术7例。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男20例。年龄22~57岁,均为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为5日至10日。其中胆囊手术后患者为12例,急性阑尾炎12例,胃肠道手术5例,引流均有效。拔管前查血常规白细胞未见升高,B超显示未发生腹腔积液或腹腔感染。

1.2研究工具

所有患者采用同样材质的引流置入物,置入乳胶材质。体外连接引流袋是同一厂家生产的“一次性使用体外引流袋”,为准确高度准备皮尺一卷。两组患者均由卧床逐渐过度为下床活动。

1.3研究方法

1.3.1资料的收集在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自评方法调查。调查人员由3名副主任医师,6名护理师等组成,经过统一培训,采用统一更换方法及放置高度,并与患者做好沟通,避免自行调整引流袋的放置高度,造成研究产生误差。

1.3.2引流管高度的测量方法应做好对引流装置与伤员、引流装置与病床、伤员与病床之间的有效固定,使引流装置、伤员、病床成“三位一体”(3)平切口的引流方法是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病床上,最高引流平面平切口为准,同时为患者翻身留有余地;立位时将引流袋平切口固定于患者衣服上,便于患者行动。低于切口30厘米与60厘米的引流,当患者处于卧位时测量好高度,将引流管妥善的固定在患者体侧低于切口30厘米处,同时避免弯曲打折;当患者处于立位时将引流管用别针固定在低于切口30厘米的病号裤上;低于60厘米的引流,采用较长的棉线绳将引流袋悬挂于床边,避免引流管落地,如遇床与地的间距不足60厘米时,将床面整体升高。及时倾倒引流袋内的引流液,避免重力过大。

1.3.3引流袋的更换方法体外连接引流袋进行24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的用物准备分别为:乳胶手套一双、棉签数根、安尔碘一瓶、无菌引流袋一具、止血钳一把、20ml注射器一具、无菌治疗巾一张、棉线绳1卷,此操作全程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携用物致患者床旁,取得患者的配合,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的连接处用蘸有安尔碘的棉签旋转式消毒三遍,待干,将引流管前端近连接处夹闭,将引流管与引流袋断开,用干棉签将引流管口残余的引流液蘸干,避免在衔接过程中将引流液挤出,造成污染。同时将准备好的无菌引流袋连接,妥善连接后将止血钳拿下,确认有效引流后进行固定。

1.3.4引流量的记录方法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进行班班交接,加强巡视。在观察引流管引流的量、性质、颜色的同时并注意引流液量和质的逐日变化。动态记录24小时的引流量,关注患者体温变化,体温大于37.5度时及时告知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

2.结果

90例普通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均此方法进行对比引流,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患者的积极合作下,取得了良好的引流效果。90例引流护理中,没有与引流相关的并发症发生,90例普通外科患者在引流护理下,全部都痊愈出院了。

3.讨论

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后进行引流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手术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后的引流护理是很重要的。本次调查中,我们观察到,90例普通外科携带引流管的患者,在引流管放置位置的不同高度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引流病无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患者都治愈出院了。在进行引流护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接受这种过度性治疗,更好的配合引流管的治疗及护理,使引流管的护理能够顺利进行。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进行有效的引流。

【参考文献】

[1]沈世强.腹腔引流管的选择与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1(01):16-17.

[2]倪海叶.外科引流管的正确选择[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03):250-251.

[3]刘岩.海上救护中引流管道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12):90-91.

[4]岳燕蓉.100例普通外科患者手术后引流护理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2(0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