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罗玲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10024

摘要:文本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语文课标根据现代对话理论把阅读教学过程界定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走近语文教学时,对话教学策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主动将其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理论;文本

文艺的进程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对话中生成的。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应答,尽力去理解本文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由此可见,真正的阅读就是读者与读物之间的对话。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说过:“话语在它被用来跟人说话的同时,应该造就一个能够听懂它的对话者。”而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以知识的代言人自居,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这种反“对话”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大的伤害。在对话中教学,对话双方彼此的影响是双向的,不是施与和承受的关系,而是相互施与。因而,对话理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对话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阅读文本的多重解读性呼唤对话

正如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语文学科有着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和心灵感悟的发展。学生可以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感受、去领略人文的奥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对话教学策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通过文本开展对话,促进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本身具有着多重解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对于文本的解读也不必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产生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学生主体地位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的确定提倡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确认。对话教学策略的实施,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在对话的课堂中,学生可以真正的走入文本,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观点,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形式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在对话与交流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对话与交流中,学生有了提出自己观点的权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和专业素养的成长倡导对话

实施对话教学策略,将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师生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课堂教学更加平等和民主。在对话中,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在对话中,教学相长,学生的思考和见解也将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时代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二、阅读教学对话的课堂实现

(一)师本对话

教师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是对话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深入文本。因为文本是师生对话的纽带。第一,读出自己的体会,全情投入。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之前,静下心来,反复地诵读文本,深入文本。教师在反复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出发,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阅读转换成为教学上的导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理清思路,寻找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的切入点。第二,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还应换位思考,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展开对话。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与教师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尝试以学生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二)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是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

第一,重视对于教材的深入阅读,但不迷信教材。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文本,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第二,不依赖课外教辅资料。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自主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依赖于教辅资料。第三,不迷信标准答案。很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学生不愿思考,只是去猜测教师所期望的标准答案,再记录下标准答案。这样的做法使得对话流于形式,学生只是等待标准答案的公布再将标准答案记下。

(三)师生对话

王尚文认为“语文阅读课堂上的教学不是仅仅传递知识,而是设计使学生产生某种体会与感受的‘碰撞’,并使‘碰撞’去产生必然的‘效应’。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这样的“碰撞”。

第一:转变观念,增强师生对话意识。新课改倡导教学应当以人为本。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其次针对学生的问题及看法,教师要善于倾听对于文本的不同的理解,要给予真诚的接纳、客观的评价。第二:巧妙设问,设计合理的对话话题。对话的话题是师生在阅读教学中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22.

[2]郑金洲.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5.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4]王旭兰.“对话”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2003(2):17.

[5]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教学月刊,2004,(6).

[6]蒋礼燕、林周毅等.形式对话面面观[J].四川教育,2005,(2-3).

[7]季伟.是什么阻碍了教育的对话[J].江西教育,2005,3.

[8]马超俊.教师不作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J].语文学习,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