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王桂红1陈志云2

王桂红1陈志云2

(1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呼吸科江苏盐城224300)

(2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300)

【摘要】目的:了解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预防对策作参考,以减少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各科确诊为院内获得性肺炎共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基础疾病、入住科室、治疗措施及治疗结果等。结果:53例确诊为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治愈27例,好转21例,死亡5例。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心脏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外伤或手术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老年人、存在呛咳反流或误吸、静脉置管、先前使用二种抗生素、留置鼻饲管、入住ICU、住院时间大于30天、机械通气、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关键词】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101-02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是住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包括医院内获得感染而于出院后48小时内发病的肺炎。其发病主要与患者年龄、误吸反流等致口咽消化道病原菌定植、机械通气、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相关。根据全国医院感染检测资料,HAP是我国居首位的院内感染类型[1]。为了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原因,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各科确诊为院内获得性肺炎共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各科确诊为院内获得性肺炎共53例,男31例,22例;年龄41~88岁,平均69.8岁。

1.2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脓痰,部分患者因咳嗽反射抑制使咳嗽轻微甚至无咳嗽;有时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或呼吸频率增加。发热为最常见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无明显发热甚至体温不升。肺部可有湿罗音或实变体征。肺部x线可见新的或进展性肺泡浸润和实变,严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或小脓腔形成。

1.3发病原因

本组患者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心脏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外伤、手术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年龄60岁以上者48例,存在静脉置管43例,存在呛咳反流或误吸者41例,先前使用二种抗生素39例,留置鼻饲管31例,入住ICU者29例,住院时间大于30天者27例,机械通气2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23例。

1.4治疗

1.4.1确诊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及时应用抗生素。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之前进行痰涂片、痰培养、血培养或胸水培养等检查及药敏试验,尽可能明确病原体,给予敏感抗生素。初始抗生素治疗方案应覆盖可能的致病原,药物剂量应适当以避免损伤肝肾功能,抗生素疗程应足够以防止疾病复发或耐药菌的产生。

1.4.2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咳嗽应予以止咳化痰治疗,但对老年患者应避免应用强镇咳剂,尤其是可待因制剂,因为强烈的镇咳剂可能导致痰液不能咳出,甚至发生窒息。体温过高者适当予降温治疗,并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止脱水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并进一步引起排痰困难。同时给予物理排痰、必要时氧疗,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给予白蛋白、血浆、氨基酸或高营养液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电解质紊乱,积极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控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2.结果

53例确诊为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治愈27例,治愈率50.94%,好转21例,好转率39.62%。死亡5例(因年龄较大,肺部感染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9.43%。

3.讨论

3.1老年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类型,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心脏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外伤或手术等一种以上基础疾病、老年人、存在呛咳反流或误吸、静脉置管、先前使用二种抗生素、留置鼻饲管、入住ICU、住院时间大于30天、机械通气、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3.2针对发病危险因素,可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包括:一是针对减少口咽和胃部的细菌定植和防止吸入的一系列措施:①注意患者口腔清洁,保持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减少反流误吸。鼻饲与吸入性肺炎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于鼻饲饮食者,护理人员应在患者体位、鼻饲方法、胃管管理等方面熟练掌握鼻饲方法,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并向家属宣教,减少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2]。②卒中患者采用ACEI类药物降低肺炎的发生率,已有证据显示,服用ACEI类药物可以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3];③优选肠内营养,以硫糖铝代替制酸剂和H受体拈抗剂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④积极控制血糖;⑤需要插管和机械通气者,优选无创通气治疗;⑥已插管者采取持续声门下分泌物引流,降低镇静程度,缩短人工气道留置和机械通气时间,避免再次插管;⑦优选经口插管,保持气囊压力20mmHg;⑧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雾化、湿化采用无菌液体,倾倒管路中误入的沉淀物及呼吸机管路7天更换等措施。二是减少交叉感染,包括医护人员手卫生、医疗器械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隔离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等。三是加强患者营养支持,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药物等。四是对于高龄、吸烟、近期手术和患有基础疾病等因素的患者可采取长期预防措施,例如戒烟,应用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等[4]。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全国高等医药教材.2011,2(6):82-87.

[2]刘剑楠.临床护理杂志.2011,8(10):21-22.

[3]董碧蓉.中国社区医师.2013,29(569):21-22.

[4]MichaelSNiederman.RespiratoryInfection(呼吸系统感染)2005,10(2):18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