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桥式抓斗卸船机钢丝绳的维护管理潘国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浅谈桥式抓斗卸船机钢丝绳的维护管理潘国民

潘国民

(国电乐东发电有限公司海南乐东572539)

摘要:介绍了桥式抓斗卸船机上钢丝绳影响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针对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结合当地气象条件提出钢丝绳日常维护管理建议,从而提高钢丝绳使用寿命。

关键词:桥式抓斗卸船机;钢丝绳;维护管理

1前言

桥式抓斗卸船机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卸船机产品,其广泛用于各类港口。主要应用于港口、码头散料货船的卸料。钢丝绳作为桥式卸船机的重要部件,有非常大的使用量,钢丝绳使用中主要随拉力,当运动的钢丝绳通过滑轮和卷筒时,钢丝绳将随附加的挤压和弯曲作用力,钢丝绳的磨损、变形、锈蚀等将影响钢丝绳的使用寿命。

1.1工程概况:

海南国电西南部电厂一期为2×350MW国产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步建设5万吨级码头1个。本期工程机组年耗煤量约1500000t/a。码头采用2台1000t/h的桥式抓斗卸船机卸船,卸船机由杭州华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制造。

1.2设备基本情况

该卸船机为四卷筒牵引小车式桥式抓斗卸船机,工作时抓斗自船舱抓取料后,抓斗小车向岸边运行,将料卸入前门架内侧落料斗,通过机内给料系统落到码头地面皮带上。大车沿码头轨道行走实现移位取料。ZQX1000t/h桥式抓斗卸船机主要由金属结构;起升、开闭、小车运行机构(三者合而为一,简称为四卷筒机构);变幅机构;大车运行机构;输料系统;喷水防尘系统;移动式司机室;检修设施以及防爬器、锚定、系缆、安全钩、限位装置等安全设施;电气系统、集中润滑系统、梯子平台、电梯等部件组成。主要机构设计采用四卷筒机构牵引方式,小车自重轻,绳系简单,钢绳对大梁的作用力小,更换方便。导向滑轮采用高强度尼龙滑轮,可以有效地延长钢绳寿命。

2、运行中发现问题

两台卸船机自2016年3月组装完成试运行以来,平均接卸30万左右就更换一次钢丝绳,先后发生卸船机起升钢丝绳磨损严重、开闭钢丝绳断股、断根等故障,给卸船机和人员带严重安全隐患。

3、产生的原因

(1)磨损

钢丝绳在卸船机上的使用,是和运输物体接触并呈现相对运动,所以在钢丝绳工作中会产生摩擦。在其中卸船机工作中,钢丝绳的表面会受到滑轮和船舱口严重的磨损,而且这种磨损是不断进行的。钢丝绳磨损是常见的一种磨损现象,也是钢丝绳损伤的一种常见形式,钢丝绳的磨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磨损,第一外部磨损,第二,变形磨损,第三内部磨损。

(2)疲劳

钢丝绳在卸船机上超负荷使用,就会使得钢丝绳产生疲劳。钢丝绳重复的通过卸船机的滑轮或者是卷筒,进行无数次的弯曲,这个过程非常容易产生钢丝绳疲劳,使得钢丝绳的韧性下降,严重时造成钢丝绳钢丝的断裂。

(3)生锈、腐蚀

卸船机属于露天作业,所以钢丝绳的工作是露天工作,公司当地气温常年平均30℃,年平均相对湿度81%,空气中含盐量较高,钢丝绳长期在外运行生锈、被腐蚀现象严重。

4、钢丝绳日常维护管理

(1)加强钢丝绳的日常保养

钢丝绳的工作任务量大,所以日常的保养工作更加的重要,对起卸船机日常工作中使用的钢丝绳以及和钢丝绳工作相关的设备、部件,进行定期的保养和养护,每条船接卸完成后对钢丝绳进行检查和涂抹润滑油,定期对钢丝绳相关的设备涂抹润滑油,保证钢丝绳的清洁和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对滑轮、卷筒等相关的设施进行润滑和养护,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的运行和使用。

(2)加强闲置钢丝绳的保护

因为卸船机工作中使用的钢丝绳数量大,所以一般在购置时,钢丝绳都会多购置一些,作为备用,所以对于这些闲置的没有使用的钢丝绳,也需要加强保护工作,闲置的钢丝绳将其存放在绳筒上,然后对这些钢丝绳涂抹润滑油,并将其放在仓库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钢丝绳在潮湿的环境中,被粉尘等污染和侵蚀。

(3)及时处理钢丝绳使用中出现的扭结等现象

卸船机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斜拉等现象,影响钢丝绳的正常运行和工作,所以当钢丝绳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扭结等现象时,会增加钢丝绳的磨损和损坏,所以遇到这种状况时,需要及时的处理,将扭结的钢丝绳从起重运输机械上拆卸下来,将其放在干净的水泥地上,释放钢丝绳中的附加扭力,然后再将其安装到起重运输机械上,及时的处理钢丝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钢丝绳的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5小结

本文对国电乐东发电有限公司配套码头桥式抓斗卸船机使用钢丝绳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为了提高钢丝绳的工作寿命提出了钢丝绳日常保养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GB/T18224-2008.桥式抓斗卸船机安全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8.1-6.

[2]GB/T29086-2012.钢丝绳安全使用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2-12-31.

[3]杜德军.起重运输机械钢丝绳维护管理升级的研究[J].起重运输机械,2009(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