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朱荣辉

大丰市小海镇中心小学朱荣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长久以来,“填鸭式”的教学充斥于我们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带来的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决对权威。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兴趣和热情被扼杀,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而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因此,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主翱翔的广阔天地,成了时代的呼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求知识的宝藏呢?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主动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它具体表现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气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激发和引导。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度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所以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六年级毕业总复习时(复习课容易枯燥无味),我说:“今天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经理,商场里现有20元的的大毛巾和4元的小毛巾两种,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俏吗?学生异常活跃,我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一律九折、买一送一、满100元一律打八折。然后推出:学生要买10条大毛巾和10条小毛巾送给10名特困住宿生,该怎样买?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以上设计的生动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设疑、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没有讲方法,而是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根据你们准备的材料,能求出你们自己准备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吗?小组可以合作。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此基础上,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面前的每个圆形物体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又一次投入了探索活动中。可见,留给学生足够的质疑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主体性。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提供充分实施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我听到了这样一个精彩片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接着教师提问:“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实践。通过这个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分数产生的过程,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经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信息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及时合理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但在表扬的同时,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决不能滥表扬。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数学课时,出示了一幅挂图,上面有七棵树,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图上有几棵树?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这一问题没有难度),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很高兴地说是七棵树。这位老师立即让全体同学鼓掌表扬。我以为,这样的表扬就是形式,这样的表扬没有价值,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要把“学”的权力交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