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兴趣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3

浅谈英语兴趣教学

孙贤昆

1.引言。“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中被列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的第一条。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作为英语教师该如何激发和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在阐述学习兴趣的内涵和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激发和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2.学习兴趣的内涵。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它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学习的好恶程度。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注,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旦成功或取得了一定成绩,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学生将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

根据李维、刘善循等心理学家的有关论述,容易引起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有以下几种:(1)不断变化或具有新异刺激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富于变化的语言语调,选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都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个人的经历中,曾经获得成功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3)符合学生能力水平,有成功希望的事物。即:学生对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开动脑筋能够弄懂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4)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双基”教学,以后内容就便于与已有知识联系了。(5)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开展竞赛、游戏、唱歌等活动。(6)能满足学生某种需要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和英语学习的目的或意义的教育。

3.中学生的兴趣特点。中学生的兴趣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兴趣范围缩小,中心兴趣形成。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兴趣的范围发展有一个从广到窄,又从窄到广的过程,中学阶段处于由广到窄的阶段。中学生兴趣范围缩小,许多中学生开始产生了中心兴趣,且研究表明:中学生中心兴趣常常同他们渴求某方面的知识或追求某种理想的职业有关。(2)兴趣的稳定性和深刻性加强。初中学生逐渐出现了稳定的学科兴趣。进入高中后,随着他们对自身需要的深刻理解,逐渐形成了对理想的追求。他们的兴趣已不再仅仅受情境和事物变化的影响,更多地受到内在主观意识倾向的调节与支配,兴趣的稳定性大大加强。同时,他们的兴趣也更加深刻了,他们的兴趣更多地指向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规律,如对学科的兴趣不单单是取决于教学和趣味性,而是基于知识内容本身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自身认知偏好的结合上。中学生兴趣的深刻性还表现在一些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社会事物的关心上。(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趋于平衡。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间接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了高中,两种兴趣已趋于平衡。

4.1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家对能引起兴趣的事物的研究和中学生兴趣的特点的研究,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1)需要激趣策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了需要,才会对这些事物发生兴趣。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国家为什么把英语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原因,明确英语的重要性和学好英语的必要性。教师可用数字来说明英语使用的广泛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DoyouthinkEnglishisimportant?Whyorwhynot?”之类的问题,要求在课外去通过阅读书刊、采访、上网等方式搜集资料,写成一篇议论文,然后到课堂上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此外,笔者还经常拿日常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翻译,如:报上的英语招聘广告、日用品的英语使用说明书等。通过种种措施,让学生懂得学好英语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个人发展的需要(如升学就业)、时代发展的需要。

4.2.内容激趣策略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图文并茂,能反映时代生活,内容新颖有趣的教材;

(2)内容的深浅要适度。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要让不同学生能摘到相应的果子;

(3)将幽默故事、个人经历、趣闻轶事融入课堂之中;

(4)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

(5)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

(6)联系时代和生活实际进行恰当地扩展或延伸课本内容;

(7)对有些枯燥的内容,也要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具或身势语,或者编些顺口溜等将其趣味化。如用“提出学会的打算,要求答应来帮忙;准备决定遭拒绝,敢于设法抱希望;未能做到莫假装,破釜沉舟要自强。”来帮助学生记住后面只能接不定式而不能接动名词的动词:offer(提出),learn(学会),plan,intend(打算),demand,ask(要求),promise,agree(答应),help(帮忙),prepare(准备),decide,choose,determine(决定),refuse(拒绝),manage(设法),wish,hope,want,expect(希望),fail(未能做到),pretend(假装)等;

(8)经常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笔者发现学生易拼错present,parent,peasant,先分别划出sent,are,ant,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礼物”是“送”给别人,所以present以sent结尾;“双亲”是复数,所以中间是are;“农民”在山地劳动,所以常看见“蚂蚁(ant)”。

(9)讲解语言知识的例句也要与学生的生活、时事热点、课堂现场相联系;

(10)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学习“Lovelyweather,isn'tit?”时,告诉学生,在英国,人们见面时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英国四面环海,终年多雨多雾,天气反复无常,常常谈论天气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顺便还可告诉学生,正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无常,英国人出门常常雨伞随身,故有“雨伞之国”的美称。实际上,雨伞已成为英国人服饰的一部分,男士们在阳光灿烂的大街上手持一把像拐杖的黑雨伞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这种长柄黑色雨伞已成为英国绅士的象征。

4.3.变化激趣策略

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强刺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积极的反应;弱刺激产生抑制作用,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从心理学角度讲,喜新厌旧乃人之本性,单调则乏味。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的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化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如:(1)用富于变化的语音、语调和表情。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或学生的表现等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语速、音调和表情,做到抑扬顿挫、快慢结合。(2)对于同类活动,教师应时常变换指令。若教师老是用Now,let'sdopairwork/groupwork.这样来交待任务,自然会使学生有乏味之感;若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喜好选用不同的方式交待任务,学生参与的热情就高得多。如在安排小组讨论旅游方式时,教师说Howwouldyouliketotravel?Why?Doyouknowyourclassmates'mostwayoftraveling?Allright,willyoupleaseturnaroundandtrytoaskthreeofyourclassmatesaboutit?效果就较好。(3)课堂组织形式要有变化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当时的情绪状态不断变换活动形式:个人活动、同伴活动、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一味地使用一种活动方式,只能造成刺激的单调,引起消极反应。(4)内容的呈现方式要有变化性。包括交流通道的变化(如由听觉通道改为视觉通道或触觉通道)和同一通道内形式的变化(如由听教师讲改为听录音)。(5)问答方式变化。阅读一篇课文,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有时可变为学生阅读后自己几个问题来问,让同学或老师来答。甚至可以采取以提出一个问题或正确回答一个问题计1分的形式进行个人或组际竞赛。(6)作业形式要有变化性。可适当布置有声作业,如用英语讲一个故事录下来或把所学课文熟读后录入磁带,然后选一些在课堂上播放;可布置研究性题目。

4.4.活动激趣策略

活动就是指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所开展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徐胜三说:“实践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把握中小学生好新、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运用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课堂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常见的课堂活动有:三分钟FreeTalk、问答、对话、朗读、复述、角色扮演、情景会话等各类比赛等。另外笔者学校推出的主体参与教学课堂模式,打破了常规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开始的一上课就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到现在以学生作为主体,很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能力,还有组织能力。学生从中得到了收获,就像前面所分析的,有了收获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兴趣。还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当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有新颖性,无论哪一种活动都不可长期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要以能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前提。

4.5.问题激趣策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知兴趣。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或造成一种悬念。人不能忍受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驱使自己采取获得新知识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关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讲解语言知识时,要善于设疑布障,创设问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4.6.成功激趣策略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所谓成功,就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或者得到了希望的结果。兴趣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对成功结果的期望。因此,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包括近期的和远期的。这个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并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不断地鼓励。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或因努力依然不够,或者某些学习方法不当,或者考试没发挥正常水平,或者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前面。其次,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多少深浅要恰当。要了解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再次,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性和批改评分的要求要区别对待,课堂提问的设置也要注意因人而异,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品尝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乐趣。最后,每次考试或测验之后,除了表扬总分优秀的同学外,一定要表扬成绩有进步的同学,还要表扬某一方面的“状元”,如听力、语法、阅读、写作等各个项目的优秀者,让更多的同学受到激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产生兴趣。

此外,心理准备在形成兴趣中也很有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契克说,如果从心理上预先喜欢某一内容,相信自己对目前正要做的事情发生兴趣,并精神昂扬地着手去做,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当时3000名学生参加了他的这项实验,结果证明是有效的。

5.总结

总之,学习兴趣来源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来源于学习上的成功,来源于富有趣味性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源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只要我们从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思维的深处发现兴趣的源头,使学生觉得外语学习既有意义又有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泰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