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潜阳法在防治血压晨峰现象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滋阴潜阳法在防治血压晨峰现象中的应用

刘卓艺

刘卓艺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266000)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68-02

生理状态下,血压在一天中是波动的,存在昼夜节律的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型,血压的变化在清晨最为显著,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的水平迅速上升称为晨峰现象,且与心脑血管意外高发的时段一致,这种血压的迅速上升在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人中表现尤为突出,此类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笔者试图运用《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因时之序”的理论解释血压晨峰现象的原因,用滋阴潜阳法防治血压晨峰现象,从而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首先,高血压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独立的病名,近代医家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将之归于眩晕、头痛范畴。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以阴虚阳亢型为多见,阴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河间《保命集》亦提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阴虚阳盛明矣。是以阴虚于下,阳实于上,故上实下虚明矣。”论述了肾精随年龄增长由盛而衰的过程。肾为先天之本,秉父母先天之精,并“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中老年人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髓海失养,加之肝肾同源,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日久则肝肾阴亏,阴不制阳,终致肝阳偏亢,证见眩晕头痛,耳鸣目赤,伴腰膝酸软等证。《素问》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治疗宜以滋阴柔肝潜阳为主,引气血下行。

其次,长期以来,人类为适应昼夜自然交替,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因此“天人相应”,人与自然同步相应,人体阴阳气血具有时日节律的特征,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如《灵枢?岁露篇》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体阳气随昼夜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谓“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营卫生会》也论述了人体阴阳气血随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载“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说明人身元阳从子时起渐渐而盛,至午则渐渐而衰,如日之运行不息。当然,仅仅承认人体气血与日月相应,具有时序的节律性,还不是《黄帝内经》“因时之序”的全部内容。

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人晨峰血压的波动尤为明显,其产生的原因,西医认为主要是由于清醒和起床运动后交感神经系统的突然激活,A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同时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增加。如果从睡眠到清醒过程中,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程度异常增高,就导致高晨峰的产生。此外,夜间睡眠质量和清晨活动程度及应用降压药等情况,也直接影响晨峰血压的高低。从中医理论角度而言,一天之中,人体元阳从子时生至清晨逐渐旺盛,而人体内却阴液亏于下,阳气亢于上,两阳相得,则阳气更加亢奋,气血并走于上,从而表现为血压迅速上升。与之相应出现眩晕头痛、耳鸣目赤,伴腰膝酸软等证,部分病人上述症状并不典型。治疗宜以滋阴潜阳为主,引气血下行。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或三甲复脉汤为主加减,亦当辨阴虚与阳亢的轻重缓急,具体用药滋阴多以生地,白芍,天冬,麦冬等甘寒之品组方,阴足而火自降。潜阳又有生牡蛎、石决明、龟板、鳖甲、代赭石之属则阳潜而风自熄,佐以天麻、钩藤、夏枯草决明子平肝抑木,桑寄生、淮牛膝补肝肾,引火下行,同时也可伍以他药,兼血瘀加丹参,桃仁,兼痰热加瓜蒌,半夏,热甚加黄芩,连翘。根据其病机在肝、肾,用药亦多入肝肾二经,侧重肝肾阴虚者,则重用滋养肝肾药,侧重肝阳上亢者,则重用平肝潜阳药。再根据仲景“先其时用药”的原则,强调在入夜时用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缓解了血压晨峰现象,而且患者的高血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其有效性也证实了滋阴潜阳治法的科学性与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