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消化性溃疡的心理干预

张彩峰1宋健2

1.太原理工大学医院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030024

摘要:消化性溃疡的病理生理机制:壁细胞的泌酸、胃粘膜屏障以及胃排空功能三者之间的功能失调是发病的重要环节,研究证明:致病因素有幽门螺旋菌感染、社会心理因素[1]。消化性溃疡与患者的个性特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是发病的关键。结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心身疾病。在治疗中除三联药物外,心理干预是重要治疗,可以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干预

近年来有许多权威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及不良的人格特征,按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去认识本病远远不够,远不能解释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和预后。需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认识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笔者认为,因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故应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使其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与心理、生理、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其建立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可能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消化性溃疡是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躯体因素是溃疡病的生理基础,个体心理特征是溃疡病的易患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应激则是溃疡发病的诱发因素。此外,溃疡病与心理健康损害互为因果,心理损害可引起溃疡病,溃疡病又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溃疡病难以治愈。

笔者深入了解了4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发病史、人格特质,观察了治疗过程及疗效。23例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23例除药物治疗外,加上积极的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患者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包容、坦诚交流。把握时机定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将饮食调节及健康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患者心理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康复的动力,对患者情感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指导病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分散注意力,控制自己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结果药物加心理干预治疗的23例患者疗效明显大于单纯药物治疗者。

结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心身疾病,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消化性溃疡除常规药物治疗外,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心理卫生水平及应对内、外环境的方式可改善患者的易感素质,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讨论消化性溃疡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临床工作者一定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认识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