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两种治疗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分析

涂学君

涂学君(广东梅州嘉应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广东梅州514031)

【中图分类号】R378.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088-03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观察组,n=50)和奥美拉唑组(对照组,n=50),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2.7%(χ2=3.98,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Hp清除率分别为95%、91%和75%、87%,两组治疗溃疡和清除Hp感染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54、9.11和9.11、9.75。结论雷贝拉唑方案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在临床Hp根除治疗方案选择时值得考虑。

【关键词】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成本-效果分析

目前公认Hp是形成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证明,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减少溃疡复发率的必要措施[1]。关于根除Hp的治疗方案,文献多有报道。本文用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并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方面的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病例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100例(男60例,女40例),入选标准:年龄18岁-70岁,性别不限;内镜诊断为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的患者;溃疡直径0.3cm-2cm之间,溃疡数目不超过2个;患者在进入临床观察前48h内停服一切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在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药物。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癌性溃疡或溃疡恶变未能排除者;复发性溃疡或多发性溃疡;有严重并发症者,如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肿瘤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有明显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正本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观察组,n=50)和奥美拉唑组(对照组,n=50),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观察组用雷贝拉唑(日本卫材株式会社,每片10mg)。若Hp阳性,第1周雷贝拉唑10mg,加阿莫西林1.0g,甲硝唑0.4g,均口服,1日2次;第2周开始,雷贝拉唑10mg,口服,1日1次。若Hp阴性,第1周开始雷贝拉唑10mg,口服,1日1次。对照组用奥美拉唑(阿斯利康公司,每片20mg),若Hp阳性,第1周奥美拉唑20mg,加阿莫西林0.1g,甲硝唑0.4g,均口服,1日2次;第2周开始,奥美拉唑20mg,口服,1日1次。若Hp阴性,第1周开始奥美拉唑20mg,口服,1日1次。均为餐前30分钟服药。总疗程十二指肠溃疡4周,胃溃疡6周。

1.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2]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提示溃疡愈合判定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较前减轻,辅助检查提示溃疡面缩小,但未完全愈合判定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无缓解,辅助检查提示溃疡面无缩小,未愈合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2.7%(χ2=3.98,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消失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χ2=3.95,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是分析成本消耗后得到的有用效果。成本-效果比(C/E)即每产生一份效果所需的费用,一般比值越低,该方案的实施越有益,成本-效果分析采用成本C和效果E的比值来表示每获得1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3],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求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当对多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时,由于不同的方案增加相同的疗效所需的费用可能不同,此时就需考虑每种方案每增加1个单位效果所增加的费用,即进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该方法是考察在一种方案基础上实施另一种方案所增加的成本和额外的效果比值,即增量成本-效果比,比值越小,说明该方案的实际意义越大。因两种方案主要研究治疗消化性溃疡和清除Hp的疗效,故采用溃疡愈合率和Hp清除率为治疗效果,以治疗成本较低的奥美拉唑组为参照,与雷贝拉唑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Hp清除率分别为95%、91%和75%、87%,两组治疗溃疡和清除Hp感染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54、9.11和9.11、9.75。结果见下表。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组发生4例副反应,其中皮疹1例,味觉障碍1例,腹胀2例,观察组组发生5例,其中恶心2例,呕吐1例,头疼1例,皮疹1例,均能耐受,停药后,副反应消失。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发生部位在胃和十二指肠。多年来普遍认为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胃蛋白酶有关,直到Warren和Marshall在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4]。内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症状、消除病因、促进溃疡面愈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预防溃疡的复发。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复发率很高,而且并不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唯一因素,很多患者的发病不一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而是与其饮食生活习惯有关[5]。医院如有条件,可在明确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可使临床症状快速消失,溃疡面迅速愈合,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同时加服抗生素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从两种方案的治疗成本来看,雷贝拉唑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以及清除Hp每例患者的药物费用、平均药物费用均比奥美拉唑组高。从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来看,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注重防治措施的社会效果,故成本最低的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研究表明:在胃内pH基础值相近的情况下,在服药2h后,胃内pH值雷贝拉唑组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胃内pH>4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增高,胃内pH>4的总时间明显延长,雷贝拉唑组第1天即可达到60%~70%的症状缓解,抑酸效果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可更快速、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每日1次服用,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大大增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75%以上的胃溃疡患者存在Hp感染,经药物治疗愈合的消化性溃疡病如不彻底清除Hp,则溃疡的复发率极高。有观点认为,满意的幽门螺杆菌清除方案,应是Hp清除率>90%[6]。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8,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溃疡愈合率、Hp清除率分别为95%、91%和75%、87%,两组治疗溃疡和清除Hp感染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8.54、9.11和9.11、9.75。提示,在治疗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优于奥美拉唑[7]。

参考文献

[1]周丽雅,刘建军.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0):594-596.

[2]邵文东,邹继彬.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方法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0):44-45.

[3]谌名升.消化性溃疡40例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123-124.

[4]阎中广.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18):61-62.

[5]吴向红.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162-163.

[6]曹恩东.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70-71.

[7]萧树东,郑青,张万岱,等.幽门螺杆菌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9):55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