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及其测定指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脑梗死及其测定指标

石梁

石梁

(湖北红安县人民医院438400)

【摘要】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脑组织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关键词】脑梗死;测定指标

【中图分类号】R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026-02

Cerebralinfarctionanditsmeasurementindicators

ShiLiang.ThePeople'sHospitalofHong’anCounty,HubeiProvince,Hong’an438400,China

【Abstract】Thechiefreasonofcerebralinfarction,isbrainbloodsupplyarteryatherosclerosisandthrombosis,lumenbecomenarrow,evenleadtoocclusion.Alsohastheabnormalobjectsintothebrainorcervicalartery,causedblockedbloodfloworbloodflowdrop,producebaddeadbraintissue.Theformercalledatherosclerosiscerebralinfarction,accountedfor40%~60%ofthedisease.Thelatteriscalledthecerebralembolism,accountedfor15%~20%ofthedisease.Cerebralinfarctionisthemostcommoncerebrovasculardisease,onaverage,10%~15%fatalityrate,highmorbidity,andeasytorelapse,recurrentstrokemortalitywillincreasedramatically.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Thedeterminationofindicators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约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1.发病机制

1.1血管壁病变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被覆血管内膜的一层光滑的细胞群,它不仅仅是血液和组织的屏障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一般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和损害可使内皮细胞剥离,血浆成分主要是脂类物质的浸润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内膜内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一过程更容易发生持续的高血压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增厚容易出现溃疡面在溃疡处内膜下层分泌一些物质如胶原及凝血因子促使凝血酶形成,凝血酶纤维蛋白与黏附在溃疡面的血小板共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止。

1.2血液成分的改变

血液有形成分中尤其血小板极易黏附在病变血管内膜处,黏附聚集的血小板,能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加速血小板的再聚集极易形成动脉附壁血栓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等含量的增加,可使血液黏度增高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导致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严重贫血等均易促使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改变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实验模型。

1.3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压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当平均动脉压低于9.33kPa(70mmHg)和高于24kPa(180mmHg)时,或心动过速、心功能不全时可引起脑灌注压下降,随灌注压下降脑小动脉扩张,血流速度更缓慢。若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导致血栓形成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比较复杂,不但决定于高血压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还决定于高血压的发展速度程度和发展阶段。

1.4栓塞性脑梗死

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栓子物质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这些栓子随血流流动堵塞脑血管引起局部脑血流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而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2.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3.超敏C反应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是临床实验室采用了超敏感检测技术,能准确的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血清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ACI)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中,CRP升高者预后不佳;hs-CRP含量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是脑梗死患者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而且CRP也参与了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4.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人体内的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其本身并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均认为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遂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新热点。

【参考文献】

[1]陈兵,孟祥红,耿晓非,陈娟,王卫,魏东宁.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年第21卷第2期.

[2]程云萍,罗军,王贤俊.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测定和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3月第12卷第3期.

[3]詹海涛,黄峰,陈钢.重症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1月第18卷第1期.

[4]汪琰,胡立群,老年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安徽医学2008年第29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