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小儿偏头痛疗效观察

邹艳萍

邹艳萍(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河南郑州450053)

【中图分类号】R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02-02

【摘要】目的观察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小儿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年来确诊为小儿偏头痛的患儿32例,氟桂利嗪5mg/d,疗程3个月,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完全控制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有效率84.38%,不良反应有嗜睡,困倦及锥体外系症状,体重增加等,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小儿偏头痛有效,经济,依从性好,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氟桂利嗪小儿偏头痛

偏头痛是小儿常见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在6-12岁儿童中,发病率为2%-5%,青春期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多,14岁左右发病率为10%左右[1]。在我国乃至世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本病多发于学龄儿童,头痛程度剧烈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院用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小儿偏头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1)符合小儿偏头痛Prensky诊断条件:头痛为发作性,具有正常间期。并有以下6项中的至少3项:①一侧头痛;②头痛为搏动性;③头痛时或不头痛时伴有发作性腹痛;头痛时有恶心或呕吐;④休息或睡眠后完全或基本缓解;⑤有视觉异常等先兆;⑥有偏头痛家族史。(2)排除由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3)家长了解本研究,同意加入此项目。

1.2一般资料在2009.05~2011.05我院神经内科选取小儿偏头痛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3.5岁~15岁,平均7.5岁,发作时间(1±0.5)h。

1.3临床特点32例患儿发作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头痛双侧22例,单侧10例,疼痛为中重度30例,活动可加重24例,腹痛16例,恶心、呕吐12例,厌食、面色苍白10例,畏光、畏声6例,经休息可缓解8例。

1.4治疗方法32例均给予盐酸氟桂利嗪,5mg/d,晚上睡前顿服,疗程3个月,治疗开始时测体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治疗3个月复查,6个月复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发作情况及不良反应。

1.5疗效评定根据头痛发作次数判定疗效,完全控制:未见头痛发作;显效:发作次数减少≥75%,发作时头痛轻微,生活学习无影响。有效:发作次数减少≥50%,发作时头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无效:发作次数减少<25%。

2结果

2.1疗效完全控制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84.38%,其中部分无效者发作次数减少,但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

2.2不良反应12例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一过性皮疹2例,困倦、嗜睡4例,体重明显增加4例,不自主运动2例,所有病例血常规、肝肾功能复查均无明显异常。

3讨论

偏头痛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病,其发病机制有血管学说和神经学说,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其中5-羟色胺是公认的在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多种抗偏头痛药如麦角胺、二羟麦交新,甲级麦角酸,丁醇酰胺,均作用于5-羟色胺受体;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后者在偏头痛发作时受累的脑内大动脉和脑膜中动脉不断发出兴奋,激活三叉神经,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管周围水肿(蛋白渗出),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被激活等炎症改变,局部释放血管活性致痛物质如cGRP、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这些物质又可作为兴奋冲动使动脉更扩张,形成恶性循环[2]。偏头痛预防治疗药物有β2-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中成药等。临床常用丙戊酸钠,其近期疗效可,不良反应较重。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可阻滞过多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防止细胞内钙负载过量,也可防止缺血缺氧时大量钙进入神经元,改善脑微循环及神经元代谢,抑制脑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及血液黏滞度增高等,此外还有细胞膜稳定作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生物利用度高,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困倦、锥体外系症状及失眠、焦虑、皮疹、体重增加等,这些不良反应本组均有发生,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消失。此药服用方便,每晚1次,依从性好。

本组治疗中出现头痛发作的病例,部分有诱发因素或精神因素如紧张,过度劳累等有关。有人认为食物促发免疫反应,作用于肥大细胞,随之持续释放高浓度,具有生物活性介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引发偏头痛,而精神因素作为刺激信号也激活三叉神经引起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导致血管更加扩张,水肿以及神经原性炎症改变,诱发偏头痛。

小儿偏头痛与成人相比有一定特点①头痛多位双侧,②持续时间相对短,③头痛搏动性不明显,④先兆症状不多见,⑤伴随胃肠道症状明显,⑥经休息睡眠等大多可缓解。

通过以上临床观察,氟桂利嗪预防小儿偏头痛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希如,林庆主编.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2.

[2]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主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