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调节受损患者的SDS评分及相关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糖调节受损患者的SDS评分及相关因素分析

赵拥军李瑞华马天舒

赵拥军李瑞华马天舒(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457000)

【摘要】目的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抑郁症的筛查,以了解糖调节受损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及时予以干预,以有利于各项代谢指标的控制,阻止和延缓向糖尿病的进展。对象和方法所选病例均为我院建立电子档案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调节受损标准,思维清楚、表达正常者,无精神疾病史,自愿参加本研究,并表示能够如实表达心理状态,共400人,其中男238例,女162例。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自我抑郁评分,要求病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评定的时间范围应强调是“现在或过去1周”,每次评定一般可在10分钟内完成。结果40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抑郁症者70例,患病率为17.5%,抑郁症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数量、文化水平、BMI、糖尿病家族史、血脂、血压、合并症等均高于非抑郁症组,年龄、收入状况低于非抑郁症(P<0.05),而职业对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筛查发现糖调节受损合并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5%;(2)女性患者、高文化水平、BMI升高、糖尿病家族史、血压、血脂、合并症数量多、发病年龄小、家庭月收入低等因素与抑郁症有关。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SDS评分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180-01

糖调节受损是由正常人发展为糖尿病的稳行阶段,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和标志,早期发现,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阻止和延缓向2型糖尿病发展,是医务工作的重心。抑郁症已成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广泛重视,但同样处于代谢紊乱状态的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心理问题,目前国内研究较少。我们对我院2008年5月以来管理的糖调节受损的400例患者,通过进行SDS抑郁量表自测评分,来了解患者SDS评分情况及影响因素。

材料和方法

1.诊断标准

1.1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1]: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受损(IFG):FBG:6.1-<7.0mmol/L,2hPBG<7.8mmol/L;糖耐量减低(IGT):FBG:<7.0mmol/L,2hPBG≥7.8-<11.1mmol/L;IFG或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1.2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3]: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含有20个项目,每项按照4级评分,得出的粗分×1.25为标准分,标准分>50为轻度抑郁,>60为中度抑郁,>68为重度抑郁。

2.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我院糖尿病管理室建立电子档案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思维清楚、表达正常者,无精神疾病史,自愿参加本研究,并表示能够如实表达心理状态;排除以下情况:①患有其它急性疾病者;②伴严重的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③伴严重感染者。④有精神或精神性疾病家族史者。⑤有药物或酒精依赖者。共入选400人,其中男238例,女162例。

3.方法

3.1研究方法:入选的400例患者均采集职业、文化水平、收入状况、糖尿病家族史、婚姻状态、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肾功能、尿常规、24h微量尿白蛋白(UALB)等项目的检查,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全面记录资料,进行数据统计。

3.2抑郁自评方法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对选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抑郁评分,要求病人独立的不受任何影响的自我评定,评定的时间范围应强调是“现在或过去1周”,每次评定一般可在10分钟内完成。

3.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

40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患有抑郁症70例,患病率17.5%,其中轻度52例(72.3%),中度15例(21.4%),重度3例(4.3%)。与SDS评分正常患者对比,抑郁症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数量、文化水平、BMI、糖尿病家族史、血脂、血压、合并症等均高于非抑郁症组,年龄、收入状况低于非抑郁症(P<0.05),而职业对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2。

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一般情况对比(表1)

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临床及代谢指标对比(表2)

讨论

本研究筛查出糖调节受损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7.5%,与国内相关报道相近[4],说明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心理问题已十分严重。本研究通过对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收入状况、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合并症等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抑郁症组中女性、文化水平、BMI、糖尿病家族史、血脂、血压、合并症等均高于非抑郁症组,年龄、收入状况低于非抑郁症,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4]。

本组资料显示,文化程度高者抑郁发生率明显增高,其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者知识面相对较广,对疾病的预后及身体状况较为关心,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而所获得的一些医学知识又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故易产生抑郁。本研究显示,抑郁症组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于非抑郁症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使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下降,经济负担加重,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可能目睹了其亲属的病程和结局,惧怕自己重蹈覆辙,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患者抑郁评分增高,甚至出现抑郁症。而肥胖、血脂及血压升高、合并其他病变,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满,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少,产生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片面理解和惧怕心理,同时因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极易产生负性情绪。本研究显示,抑郁组年龄低于非抑郁组,原因可能是年轻者正处于事业发展重要阶段,同时面临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患糖调节受损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无疑对其身心健康带来沉重打击。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要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避免不良的心理影响,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文化程度高、女性、发病年龄小、收入低的患者更需重视,及时予以心理疏导,以改善其代谢状况,阻止或延缓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8.

[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5.

[3]张靖,王爱萍,颜斌兵.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0):1240-1241.

[4]陈成华,董砚虎,郭玉岩.糖调节受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5):38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