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外周双管换血疗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生儿黄疸外周双管换血疗法

陈沛

陈沛(南京市浦口医院210031)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外周静脉输血、肱动脉或桡动脉抽血在生命体征监护下进行同步换血。结果80例新生儿换血病例中,换血量为100~150ml/kg,换血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后血红蛋白、血糖及电解质无明显改变。结论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对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方便有效且又安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外周双管同步换血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94-02

重症新生儿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需要进行换血治疗,易引起核黄疸的发生,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治疗,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核黄疸的发生率。换血疗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胆红素,这是迅速和显著的最有效的方法。其中单管换血法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换血速度慢,导致治疗效果差;而传统的双管换血法显著缺点就是治疗需要在脐动静脉插管,并实施脐动静脉切开术,操作难度加大,并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率。以下讨论的是经过改良的双管换血的方法,在肱动脉或桡动脉及外周静脉穿刺留置针替代脐动静脉插管,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2月~2012年10月的住院新生儿80例,男50例,女30例,均为足月儿。依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ABO血型不合溶血病55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25例;均为RH阳性。

1.2诊断标准

80例患儿出现黄疸的时间都是在出生后24h内,并进行性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水肿、肝脾肿大。母婴血清学检查和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反应,游离抗体试验显阳性,血清总胆红素大于320umol/L。

1.3治疗方法

1.3.1换血材料:24号留置针2个,延长管2条,10ml注射器若干个。留置针与延长管、注射器连接好。

1.3.2换血前准备:①换血前常规进行蓝光治疗,换血前1h输入血蛋白1g/kg,换血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10mg/kg镇静,换血前禁食4h;②将胎儿置于婴儿辐射保暖台上,连接多功能监护仪,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每30min记录1次。

1.3.3换血方法:患儿位于辐射台上,保持镇静状态。在肱动脉或桡动脉及对侧外周静脉各穿刺一条留置针,从肱动脉或桡动脉抽血,外周静脉同步注入等量血。采用双倍量换血,180ml/kg,选择3天以内的同型新鲜血。手工操作,用10ml注射器抽血及注血,速度为2~3min完成20ml换血。注意同步抽出及注入等量血液,以保持血红蛋白及血压稳定。换血过程中每换100ml血监测血糖、血压1次,注意监测体温、呼吸、脉搏、抽血肢体末梢循环、血氧饱和度。

2结果

2.1胆红素的变化:80例患儿,换血1次56例,换血2次24例,换血前患儿平均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32.6μmol/L,换血后为264.5μmol/L,胆红素水平下降显著,患儿黄疸于6天左右消退,均痊愈出院。

2.2换血对机体影响及副作用:每个患儿的抽血及注血过程既快速又顺利,血管通畅无阻塞,治疗效果大致满意。换血过程中,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均保持稳定,抽血肢体末梢循环良好,脉搏有力,肢端温暖,无发绀、皮肤苍白等现象。只有3例出现一过性高血糖,经调整补液后很快纠正。其余患儿血糖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没有患者出现低体温、感染、肠坏死、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

3讨论

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急性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其中造成高胆红素血症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Rh及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等,高胆红素血症主要发病特点就是起病急、发展快,如果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处理高胆红素血症造成机体损害,就可能导致核黄疸的发生,造成患儿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到目前为止,换血疗法仍然是是胆红素快速并显著降低的最有效的方法。

传统的换血方法的插管部位是在脐血管,完全属于高难度的操作方法,实施手术的人如果操作不熟练,可以很容易的造成插管损伤,还可能引起患者心律失常、坏死性小肠炎等并发症,经常需要特殊的插管导管来作为辅助治疗工具,因此不能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的治疗方式是在传统的换血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主要是:①将脐静脉插管替换成四肢静脉穿刺留置针;②将脐动脉插管替换成肱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留置针,然后进行外周血管双管换血,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并且安全可行。双管换血目前有很多种方式的组合,最广泛的是通过桡动脉、肱动脉为主要的路径出口,把四肢外周静脉作为路径入口。但是由于桡动脉的容积相比其他动脉更小,加大了穿刺留置针的难度,再加上偶尔遇到不够流畅的抽血过程,同样会影响换血的效果;相反肱动脉的容积相对粗大,能够极容易的放置穿刺留置针,并且肱动脉血管粗大,抽血过程更为流畅,换血速度快,能够达到较高且安全的换血效率。但肱动脉换血也存在弊端,因为肱动脉为单一血管通路,没有流量循环,会导致血流长时间的被阻断,有可能会造成末端肢体缺血性坏死。由于桡动脉、肱动脉留置都会发生肢端缺血现象,为了防止该并发症,在抽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末端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监测指尖的血氧饱和度,一旦出现肢端皮肤苍白、体温下降等缺血迹象,应该立即停止换血,并热敷没有接受监测的末端肢体。本文80例患儿中无1例发生肢端皮肤苍白,温度下降等缺血征兆,80例患儿均术中血压平稳,生命体征稳定,只有3例出现一过性高血糖,经调整补液后很快纠正。其余患儿血糖正常,无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c综上所述,本文的外周双管换血疗法与传统换血法相比,除了操作简单还具有以下的优点:①肱动脉表浅、粗大、易于穿刺,而相对粗大的头皮静脉的血流量更快,不易导致静脉破裂;②穿刺过程简单,只耗费了较少的人力和时间;③由于是密闭的换血装置,很难会造成感染;④同步等量换血法对回心血量及组织器官的供血不造成任何影响;⑤术后疗效好、很少有并发症、术后护理过程简单。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被认为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单、高效、快速且安全的方法,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卢林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J];安徽医学;2008年06期.

[2]黄西林,李小萍,李明玉,钟艳晖,王明英.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年06期

[3]魏杰梅,陈维珍.双周围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及护理(20例报告)[J];哈尔滨医药;200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