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后叶素微泵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脑垂体后叶素微泵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疗效分析

胡萍王卫华姜欣

胡萍王卫华姜欣(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微泵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60例肺结核并大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各组均在抗痨、抗感染、普鲁卡因静脉点滴及止血敏、止血芳酸,云南白药口服基础上,观察组予垂体后叶素微泵持续静脉泵入,对照组垂体后叶素缓慢静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微泵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肺结核大咯血微泵垂体后叶素

【中图分类号】R4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186-02

微泵将单位时间内液体及药物均匀注入静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维持血中药物浓度[1]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欠佳,大剂量垂体后叶素静脉点滴有明显不良反应,如微泵持续泵入可增加用量,明显减轻副作用,确保疗效。本院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60例住院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分组对比治疗,比较各自的疗效,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08年12月-2011年12月肺结核并大咯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2岁;对照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18-72岁,两组患者均符合2011年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2.]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咯血,亦排除垂体后叶素禁忌症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病因治疗抗痨治疗: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炎,另予心电监护吸氧嘱绝对卧床及饮食禁忌,病房适宜温度等。

1.2.2对比治疗。对照组对于即入院大咯血患者首先予10%gs20ml+垂体后叶素5u缓慢静注,尔后每日普鲁卡因300mg+10%gs500ml静滴,15-20gtt/分,止血敏,止血芳酸常规静脉点滴,立止血1ku静脉推注q8h,10%gs250ml+垂体后叶素10u持续静脉点滴20gtt/分;治疗组对于即入院大咯血患者首先予10%gs20ml+垂体后叶素5u缓慢静注,尔后每日普鲁卡因300mg+10%gs500ml静滴,15-20gtt/分;10%gs30ml+垂体后叶素30u持续微泵静脉泵入,4-8ml/h,两组均予以两组静脉通道输入液体,可根据患者短时间内咯血量就不良反应临时调整泵入药量,待大咯血症状消失稳定后可减少每小时垂体后叶素泵入量,临床上常见垂体后叶素剂量0.2u/min,增大剂量不会提高疗效,而不良反应增加[3]。

1.3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用药后8小时内大咯血停止,3天内不再出现大咯血;②有效:用药24小时内不再出现大咯血,可有少量咯血;③无效治疗48小时内大咯改善或加重。[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

2结果

表1两组间疗效比较(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对照组30例58.823.517.682.4

治疗组30例66305.7294.3

注x2=5.289,p<0.05

表2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面色苍白头晕腹痛心悸血压升高

对照组30例13例(41.7)11(37.5)10(33.3)14(45.8)12(41.7)

治疗组30例3例(8.3)3(8.3)2(4.2)3(8.3)4(12.5)

3讨论

我国是肺结核高发国家[5],咯血又是肺结核常见并发症,[6],而大咯血易导致孩子窒息及失血性休克,死亡率高,目前内科药物止血主要的治疗手段,垂体后叶素仍是疗效肯定的止血药,被称为“内科止血刀”,改变传统的静脉点滴方法,将垂体后叶素微泵持续注入静脉,既可防止输入过多的液体导致血管容量增加,压力增大不利于病变血管的修复,又能持续保持血中有效的药物浓度,明显降低药物的副作用,还能因持续静脉输入活动不便而增加了患者绝对卧床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尽早恢复;对于各种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大咯血患者,可酌情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或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罗侨端,白萍,微量注射泵的临床应用级安全因素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301.

[2]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45.

[3]于皆军,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53.

[4]李淑霞,文晓君,肺结核丸治疗肺结核少量咯血61例疗效观察及护理.西南国防医药,2009(7).

[5]肖东楼.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2009;1.

[6]纪树国.咯血的诊断和治疗.上:钟南山,麻军,朱之钰.现代呼吸进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4:7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