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缝合方式与切口愈合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腹部切口缝合方式与切口愈合的临床分析

王书宏仲肖静

王书宏仲肖静(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产科山东蓬莱265600)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150-01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皮下脂肪缝合与否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分析腹部切口两种缝合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层间断缝合法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层。观察组采用不予缝合脂肪层直接给予皮内缝合皮肤。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不予缝合脂肪层直接给予皮内缝合皮肤的方法优点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下腹部横切口缝合方法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的手术,切口缝线异物反应是切口非甲级愈合的主要原因,同时手术刀口疤痕小,美观是广大产妇关注的焦点,而腹部切口的缝合方法有多种,为求愈合快、术后病率低、疤痕小、美观等优点,我院产科自2007年以来对腹部切口进行了改进,与传统方法比较,效果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7.2.1-2012.2.1我院下腹部横切口剖宫产病例2242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25岁,孕周34+2周—42+2周,随机对照组1024例,观察组1218例,两组年龄、体重指数、营养状况、高危因素、剖腹产指征、孕周、产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色素水平、术后抗生素应用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为下腹部横切口,钝性分离腹壁各层次,麻醉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方式连续缝合腹膜,间断缝合腹直肌,连续缝合前鞘,皮下脂肪彻底止血,扣线(3-0南通华尔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连续皮内缝合皮肤,对照组间断缝合皮下脂肪4-5针,观察组皮下脂肪不予缝合。术后常规沙袋压刀口6小时,术后常规护理,一代类头孢菌素或青霉素抗生素常规静点72小时,3天换药,5天拆线出院,6周后门诊随诊。

2结果

两组缝合方法愈合情况对照

组别例数(例)Ⅰ期愈合(例)延期愈合(例)

观察组121812126

对照组1024101014

观察组中延期愈合的6例患者均为刀口液化,对照组延期愈合的患者中10例为刀口液化,4例为刀口感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将两组数据行卡法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1,p<0.05),观察组患者Ⅰ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讨论

外科操作仅仅是完成了组织之间的对合过程,生物组织连续性的建立真正意义上还需要良好血供下的组织生长连接。如何更好更完美地完成组织的对合,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血供是切口良好愈合的关键,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实多与这两大因素有密切相关,而合理良好的缝合操作可以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传统的分层间断缝合法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层认为缝合皮下脂肪层后不会留死腔,缝合越密,对合越好,愈合越佳,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手术时间,且对局部的血管、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解剖特点角度来说任何方向缝合腹壁皮下脂肪层组织时,都会阻断血管网,影响组织血供,缝线打结的松紧度也会影响切口的愈合,打结过松,止血不彻底,易形成皮下血肿,遗留局部死腔;过紧,局部肿胀,切口处的组织失去了正常的组织弹性,且部分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引起切口渗液,增加脂肪液化,且缝线引起的异物排斥反应也使切口周围组织的硬结增生形成瘢痕,影响腹壁切口的美观。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切口的暴露、污染时间,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消除对皮肤及皮下组织血供的影响,无线结的异物刺激,减少组织的异物排斥反应,切口局部组织较软,有利于切口的愈合。腹壁切口呈线状,瘢痕细,局部组织软,无触痛,无硬结增生。因此,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依据临床观察,皮下脂肪层的缝合与否与患者的体重指数无关,但我们的资料显示合并脂肪液化的4例为子痫前期(重度)的病人,所以我们建议对于此类患者采用传统的缝合方式为佳。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张洪文,林秋华,等.下腹部手术切口皮下脂肪不缝合的皮内缝合法126例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3]江川,漆洪波.腹壁皮内缝合不拆线在妇产科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2)∶100.

[4]高万里,梁静.剖宫产腹部横切口腹壁新式缝合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4(5):383.

[5]张志凌,张怡.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运用[J].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5):52.

[6]王坚青.横切口剖宫产脂肪层自然对合法1087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2):77-79.

[7]张祖荀等编著.腹部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南京:江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