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巧设问,激发兴趣效率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数学课堂巧设问,激发兴趣效率高

杨秦

杨秦

课堂提问是一门高深的课堂艺术,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设置问题,让数学课堂有趣有序高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下面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根据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条件,让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我在教学中通常先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建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学《一位数乘三位数》时,复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相关知识后问:你们能根据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一位乘三位数吗?

2根据生活中的数学设置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能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的解脱出来。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问:你认为认识时间重要吗?

举例说说。学生通过争先恐后的诉说,明白了认识时间的重要性,上课自然学得认真。

3结合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于生活,一个来自于生活的话题,经过组织展开数学学习,课堂气氛就会十分热烈,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周长,当有学生问人的周长是什么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使他们明白周长是针对平面图形而言的。

4借助公式、概念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数学规律如我教学《计算长方的周长》时,在涉及到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或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时设置下面的问题:①我们在给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的时候是如何求宽的?②当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长时该如何求宽呢?来引导学生探究解答方法。

5结合动画演示设置问题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作用于不同的感观,使学生在刹那获得丰富的感受,达到迅速感知的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这样使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知识展现形式更灵活,学生学习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教学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学“同样多”的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明很喜欢小兔子,他家养了4只小兔子(出示小兔图)。

今天,他到菜园里拔了4个红萝卜(出示萝卜图)给小兔子吃,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边说边用线将小兔和萝卜一对一的连起来)。

小朋友们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萝卜?有没有还没分到萝卜的兔子?兔子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动画演示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总的来说,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巧妙运用有效设问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使有效设问成为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模式的重要过程。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