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知识的习得与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规律性知识的习得与应用研究

包承幸

———以元素周期律为例?

包承幸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于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发现和创新能力,有高质量的思维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为,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教导学习懂得如何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学延伸到教授总结与应用规律性知识的方法,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关键词〕规律性知识习得应用1规律性知识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联系。

科学规律,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表述,指人们通过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以达到的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属于牛顿力学的科学规律,常识也是一种人们经验总结得出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还引导着其发展趋势。

到哲学层面上,发现可以依某种现象的发生而再现的现象,使之成为人们有意识活动的根据,即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所谓的规律。它本是不存在的,是在生活中被人们总结而来。

而规律性知识是在某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经验得出的理论性总结,如元素周期律。因此,需要通过人为的研究与探索进行发现并总结得出。人们在当今社会需要拥有总结规律性知识的能力。

2规律性知识的习得2.1使知识的获取依靠于探究。在现在的课堂上,一些规律性知识往往以老师口中及课本中的结论的形式传递给同学们。这种教学方法仅仅死板地传授着“结论”,忽略了过程,这也成为中国教学的一大“特色”,老师习惯于“倾囊相授”,学生更是习惯于完完全全地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一并收入脑袋当中,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些知识得出的原因及正确性。然后学生今天来学习这些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知道这样一些结论,而是应该学习到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静态的知识,应该不仅仅将其作为一个结论来看,应该在发现———验证———完善———概括探索过程中进行动态的研究与理解,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课本上所没有的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中应教导学生将探究置于学习中的更大比重。

这样,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后,使认知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能真正在探索过程中学会知识,并且让其对其产生探索的兴趣。在教学时,则试着反其道行之,把“特殊”作为切入口,引发学生的联想,便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知识的学习也成为自然地摄入,而非强硬地填塞,学生能理解地更好,并且记得更牢。

2.2在思考过程中总结规律。学习中,动态的思考产生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得出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能让学生体验感受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懂得真正该如何去学习,感受自己探究与发现过程当中的刺激与得出结论时的万分欣喜,这是给出一条生硬的规律性知识时他们所不能体会到的。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经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究去获得规律的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规律的本身,而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在感受和体会挖掘学习的激情。

以元素周期律为例,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新的元素不断地被发现。到了1869年,63种元素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已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人们开始对这些性质与关系进行整理与记录,经过中间无数人的思考与总结,于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工作,对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不断的动态思考中,成功总结出了元素周期律,他最终得出的这个巨大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动态思考的不断积累,让学生的探索发现思维的能力提高了。

因此,可以将教学方法改进为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动态思考,在思考中授予他们学会如何在动态思考中进行总结,得出静态的规律。

3规律性知识的应用规律性知识是在具体知积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理论性总结,在灵活运用时是十分有用的。对于规律性知识,在充分深入地理解其意义之后还得学会灵活地应用于相关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再好的规律也仅仅还停留在静态的书本知识上,对现实生活以及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以元素周期律为例,在69年科学家便把它总结出来并不断补充成为规律性知识后,在此规律得出之后,学生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会如何利用它来完成自己的学习。首先,从中可以根据各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布规律来看出他们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合物性质,其次,利用元素周期表可以研究相邻元素之间的联系,相似的元素的规律便可以合并进行记忆,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便是对规律性知识的应用,知道如何将规律性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4总结规律性知识的习得与应用研究在教学中是必须予以关注的一个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学中必须明白的一个方法,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予以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方法及应用方法,而非直接灌输规律性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才能正在让学生学到在今后生活中都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孙立仁.学习原理.教学原理和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07)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