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浅析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李帮芬

李帮芬

(四川省泸州市中心血站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测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78-02

血液检测最终目的是保证给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随着实验室检测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和规范化,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坚持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包括检测前、检测中和检测后三个阶段,根据检测流程来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血液检测流程各工作环节:输入(标本)—过程(检测)—输出(报告),形成一条血液检测链条,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每个环节的控制程度将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从检测流程可以看出检测前质量管理是全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国内外均有报道,实验误差中60~70%来自于实验前(分析前)。

献血者血液检测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围绕输血传染病的筛选而展开的,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直接关系到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正确、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样本。

1.血液标本的采集[1]

血液标本采集要严格遵守采血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应注意关键控制点和近期变更的操作步骤。

1.1一般以静脉采血为主,用于献血者体检化验。穿刺应选择无损伤、炎症、皮疹、皮癣、疤痕的皮肤区域为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常选择的静脉主要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用食指指腹上下左右触摸,确定其位置、粗细和弹性,评估并确定穿刺位点和路径;使用止血带可使静脉充盈,便于触及和穿刺。

1.2毛细血管采血,用于献血者的金标法快速筛查。采血部位为指端或耳垂等,保证采血部位无炎症及水肿等。

1.3标本采集

1.3.1正确的标识对标本的采集很重要

一次只能对来源于同一献血者的一份血袋、标本管和献血记录进行标识。当献血者在采血位置后,采血人员须严格核对献血者身份、体检表、血型等信息,经核对后,将唯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采血袋、标本管、转移袋、血袋导管、献血记录单上,并将贴有标签的标本管放在固定位置。

1.3.2血液采集和混匀

血液采集完成后,应先留取血清学检测标本管,再留取核酸检测标本管。对标本管要充分混匀。

1.4标本采集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或脂血标本可影响ALT、Hb、血清钾等测定结果,应拒收并要求重新采集。②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③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全自动加样仪,影响检验结果。④标本放至标本管标定容量时,将真空采血管轻轻的上下翻转5~6次,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溶血。

2.血液标本运送、保存与处理:每一个标本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标本都是危险的,具有潜在传染性

2.1样品采集后要立即送检,严格执行《标本运送程序》。血液标本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检测,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标本运送时,应将标本装入试管内密封,一定要保证管口放置垂直,应密闭、防震、防渗漏、防污染。夏季或冬季时,应注意冷链问题。较长距离的标本运送,一般应将标本进行预处理。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2.2血液标本的处理

2.2.1标本采取的质量要求

对标本的质量要求必须新鲜的、完全抗凝的、正常贮存的标本。在工作时发现,不完全抗凝的标本有纤维蛋白析出,会导致加样时堵塞加样仪,加样不准确,出现漏检或假阳性等现象,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2接收到采血组交回检验科的血液标本的处理

检验科工作人员对采血组交来的标本先查看外观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包括送来时的运送温度、数量、包装是否正确等),后对标本进行3000r/min15min离心处理,离心后应注意观察有无溶血,抗凝是否完全,溶血标本重新留取标本,以保证实验准确性。

2.2.3标本保存

18~22℃中,分离的血浆标本保存不应>8h,对于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液标本,置2-8℃的冰箱冷藏或,低温可降低血浆代谢速度。某些特殊标本如抗-HIV反应性标本应置-20℃以下冷冻保存。冷冻标本不能反复冻融。

2.2.4血液检测实验室在检验前,对如脂血、溶血等不符合采集规定要求的标本,应拒绝接受。符合规定要求的标本,严格按照检验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检验后的标本按照《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根据标本性质和要求按照规定时间保存,以备复查需要。标本过保存期后,由实验室专人负责收集送到指定消毒地点集中处理[2]。

实验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检验程序完善、数据准确的重要步骤,是目前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必须重视和加强。[3]

【参考文献】

[1]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国卫医发〔2015〕95号.

[2]李晓洲,王永杰,陈复兴等.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J].东南国防医药,2009,10(1):101-102.

[3]秦晓光.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