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进展黄敏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进展黄敏敏

黄敏敏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人民医院内科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脑卒中是临床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早期治疗及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恢复。本文则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复的临床护理展开研究。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临床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169-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是临床突发病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属于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1]。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急、复发率高以及病死高,对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

1.超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脑卒中住院后绝对卧床会导致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以及压疮等早期并发症,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患者的不良预后及死亡预测因素[2]。其中早期康复理论主要是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理论[3]。在相关基础研究[4]中发现,在患者中枢神经受到损伤之后,其损伤周围的神经元并不会坏死或者调亡,只是进行衰竭传导,从面形成半暗带区,那么早期康复则是针对这些半暗带区,湿著提高局部脑血流量,从面促进这一区域的细胞复活。另外在进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溶栓治疗中,主要也就是对缺血半暗带区的抢救,以此对患者的梗死面积显著减少。

我国目前关于早期康复治疗的时间争议较大,重点也就是早期限康复训练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促进患者脑梗死再发,或者是在脑梗死后出血等风险,长期卧床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以及压疮等并发症[5]。WHO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佳康复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同时神经系统症状不继续进展后的48h。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早期康复治疗在脑卒治疗中应具有一定安全性,因此在患者发病后应该尽可能早的介入,但是并没有指出具体的时间。Musicco[6]等则指出,在脑卒中后7d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延迟康复治疗相比显著。其他学者近年来关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也有大量研究,康复治疗主要集中在发病后48~72h,在研究中发现梗死后72h内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具有一定有效性及安全性。其中超早期康复即为在患者发病48h内实施康复训练及护理,可以有效挽救频临死亡的脑细胞,减少患者的脑梗死范围,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

2.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康复训练中具有基础作用。患者具有良好的情绪才能够对患者神经肌肉实施有效调节,解决患者的神经抑制作用,提高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7]。抑郁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情感障碍,在临床的发病率高达20%~50%,临床表现主要为情绪不高、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积极性不高,严重可以导致患者丧失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影响患者康复效果[8]。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从而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2.2肢体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姿势通常为卧床或者坐轮椅,均要保持肢体功能倒,其中仰卧位主要是:身体平展,在患者肩后垫一软枕,患肩稍向上抬起,上臂外旋,将肘部和腕部全部伸直。在患侧臀下、踝关节及膝关节下均垫一个软枕,以免患者膝关节过度伸展或者内外翻,在足底垫一个软枕有效预防足下垂[9-10];健侧卧位:在患者胸前放置一个软枕,确保患者肘关节及腕关节、指关节伸展放在软枕上,紧握布卷,分开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将患侧腿向前放置在另一软枕上,确保髋膝自然屈曲,髂中立位。在患者进行体位变化的时候,一定要分析对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有没有影响,是否能够促进患者脑血液循环及颅内压降低,最后还要确保患者舒适[11]。

2.3生物反馈技术

借助于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起到有效的调动作用,应用意念作用对患者的偏瘫肌力恢复起到促进作用[12-13]。相关研究结果已经指出生物反馈技术在脑卒中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式,并且这一技术在各种危重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康复治疗中均适用。应用优势为痛苦小、无创伤、操作方便等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14]。相关研究指点出生物反馈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偏瘫肢肌力显著提高,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3.结语

广大学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训练护理有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的康复护理中,但是目前关于超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最佳时机、内容等研究还没有系统性,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对其实施效果难以评价,针对这一情况还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努力以构建完善的脑卒中超早期康复体系。

【参考文献】

[1]布茂振,刘宇.早期康复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2):231-232.

[2]EuropeanStrokeOrganisation(ESO)ExecutiveCommittee.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IschaemicStrokendTransientIschemicAttacki2008[J].CorebrovascDos,2008,24(3):223-225.

[3]任燕,朱健华,顾艳荭,等.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研究[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3(1):17-18.

[4]张彭跃.脑卒中后早期运动训练促进脑功能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王俊英.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对脑卒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9.

[6]MusiccoM,EmbertiL,NappiG,etal.Earlyandlongtermoutcomeofrehabilitationinstrikepatients:therileofpatientcharacteristics,timeofinitiation,anddurationofinterventions[J].ArchPhysMedRehabil,2013,84(4):551-558.

[7]邓春玲,叶小青,李银霞,等.早期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21(14):138-140.

[8]熊光,张润,柳华,等.心理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1):128-129,132.

[9]刘莹,冯桂芳.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8,14(8):982-984.

[10]陈爱红,曹利民,裴静波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神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22):111-114.

[11]陈少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18):212-213.

[12]郭英杰,程杨,丁华,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在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0):981-983.

[13]姚云海,顾旭东,李亮,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2):913-916.

[14]孙丽,谢瑛,李广庆,等.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