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7
/ 2

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研究

孙雪超

身份证号:13068219870625XXXX

摘要:首先对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然后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策略,包括注重专业课程体系中知识体系的融合,优化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辅助教学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强化课程设计环节训练。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课程;教学

引言

在丰富的园林背景下,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同时更要求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实战性。结合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近年的发展概况,较之发达国家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建设,国内普遍存在着园林设计课程的教育质量问题,本文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创新性学科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发展建议。

1课程教学现状

(1)局限性的专业学习。风景园林设计是门活力较强的学科,若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扎实,对课程实践操作存在空缺,就会产生专业学习的局限性。(2)薄弱的教学环境。首先,不连贯的课程学习和不创新的教学规范,都对该课程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国内优秀教材不多,因而学科争议较大;最后,教学内容和专业培养的重点方向没有达成一致,会导致教学重点内容偏差。(3)短缺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一类是课程教材资源,另一类是专业教师资源。教材资源较少,且部分高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课程的配套发展,学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资源缺乏。(4)传统的教学内容。通常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步骤为:专业简介、调研分析、草图方案、初步设计、要点分析、方案形成。在教学上沿用传统陈旧的内容体系,跟不上新形势下设计课程教学发展。(5)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脱节,有待进一步改进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尤其对相关技术的技能培养不足,如景观指数软件使用方法、遥感与GIS使用方法等。这主要是由于地方院校受经费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开设景观生态学课程的院系都没有野外实习基地和室内实验机房,结合实地调查的课外教学明显不足,导致课程教学仅局限于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2教学研究对策

2.1补充相关基础理论授课内容

现有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大多是针对生态学专业或生物学专业而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比较少。如果没有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知识积累,学生就很难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相关理论,都是在生态学中的生态分类、生态系统和生态规划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在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生态学中的生物与环境、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及其分类、生态规划等内容,加强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等内容的教学。

2.2原理理论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

一门课程中,理论内容与设计内容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及时开展实践与理论的交替融合的结合教学,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风景园林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教学类似于古代的匠人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我院目前的风景园林学科设计课程部分实行小班教学,每一设计阶段教师逐一与每位学生就其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听取每位学生的设计理念、观点,并讲评设计草图,提出修改意见。

2.3设计类教学任务,多采用现场启发式教学

《风景园林工程》课程侧重于工程施工图设计,如园路施工图设计、山石景观设计、喷泉设计、花坛砌体施工图设计等教学任务,都需要设计出该单项工程的平立剖面图,以使施工人员可以很好地理解成品的造型,明白工程不同构造的材料和尺寸。完成设计类任务需要学生见多识广,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设计类任务,笔者在实践教学时多采用现场启发式。比如在学生完成园路施工图设计任务时,教学地点改到学校附近公园或校园,让同学们走在不同宽度、不同形状的小路上去感受道路线型设计的重要性,体验由于铺装材料、色彩、质感、尺度的不同给人造成的视觉上的冲击,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园路与建筑、水体、假山等合理搭配产生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同学们看到由于园路结构的不合理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园路“病害”症状,并一起分析不同“病害”症状的成因及避免措施。通过多看多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在设计时多出一些优秀作品打好了基础。

2.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分为野外调查和计算机实践两部分,内容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调查与分析、景观空间格局的辨识、景观功能的测定和景观的分类评价。在野外调查研究的前期阶段可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获取生态环境因子数据,实地调研测绘,调查与分析景观结构单元。如校园景观生态改造实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知识对校园现有景观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鼓励学生质疑现有景观规划的合理性,提出更合理的改造方案和提交相关的规划设计图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集中点评。另外通过野外考察,培养学生辨识景观组分、景观类型和格局的能力,让学生能直观理解地理现象和景观结构。在计算机实践方面,可构建一套多层次、可操作化、专业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图分发给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初步掌握景观软件的使用方法。如先进行景观生态分类,然后利用景观生态学软件(Fragstats)进行景观格局指数(斑块数量、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分维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分析,结合景观要素识别,判断研究区域景观要素的构型,从而分析景观格局特征,最后进行景观总体评价和规划,完成相应小论文。通过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学生能够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数据支持,评价和预测规划和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学后果,优化设计方案。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景观生态学理论能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景观生态学的学习兴趣。

2.5考核方式的改进

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是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良好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探索正确学习方式具有较大的正效应影响。建议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不仅限于试卷考试这种单一考核方法,而是除授课结束的知识综合性考核外,注意采用过程式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综合测评学生对应用型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其中过程式评价包括:课程训练的参与度、项目的探究度和创新度、设计概念的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设计内容的表现技法、项目的协作能力等等,总之,应结合社会应用需求这一培养目标进行综合考评,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最大活跃度模式开启自身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要紧密结合新形势下设计课程发展的需求,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同时借鉴其他学科办学特点和自身独特优势,形成自有的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园林设计的学科创建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理论基础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践能力过硬的新时代园林设计高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1-103.

[2]陈涵子.应用型本科《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13,15(5):132-134.

[3]焦会玲.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