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过程的相关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静脉输液过程的相关探讨

张宇兰

张宇兰(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医院214199)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384-01

【摘要】目的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尽量减轻疼痛,使静脉输液更连贯、更规范。方法将10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干预组患者在静脉输液全过程中采用护理程序,对静脉输液操作程序进行改进,选择静脉时不拍打静脉处,拔针时采用纵压法,并加强观察。结果干预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表示疼痛感减轻或不痛。结论为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减轻疼痛,需护理人员注重细节。

【关键词】静脉输液改良细节减轻疼痛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制定整体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设置预期目标,效果评价时既要注重操作,也要重视病人方面的情况。知识面窄,沟通能力差,将影响护理程序的运用。树立穿刺失败,即为输液并发症的观念。

1探讨

1.1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对静脉输液操作程序进行改进,采用新法。即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松开止血带;准备胶布;再扎止血带;消毒皮肤;排气;最后穿刺。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5%,药液减少丢失35%,改进后的程序避免了输液过程中的污染,使整个操作更连贯、更规范。

1.2在静脉输液时不宜拍打静脉处,对照组患者预选的静脉因扎上止血带后,血液回流受阻,管腔充盈,拍打会引起血液振动,刺激管壁神经末梢,引起疼痛,特别是一些毛细血管脆性大,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如拍打局部可导致出现淤斑,在为干预组患者输液时,可让其先甩几下胳膊,再扎止血带,或扎上止血带后,松拳握拳几下,静脉即可显现,如显露不理想,可在预选静脉处采取热敷,对照组患者明显比干预组患者疼痛。

1.3手背静脉新法固定静脉穿刺成功后,按常规方法粘贴前两块胶布,然后使针头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再按常规方法继续固定,干预组患者用此法固定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此法适用于昏迷及烦躁不安的病人。

1.4输液结束时,采用纵压法按压针眼。在静脉穿刺拔针时,棉签与针梗平行按压在针眼上,此为纵压法;垂直按压针眼,此为横压法。纵压效果明显优于横压法,干预组按压成功率达90%,有效地减少了血肿及淤血的发生。用纵压法,待拔出针后,迅速按压针眼,95%以上的干预组患者反应不痛,按压时间为一到两分钟,但对重症肝炎、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功能障碍者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2讨论

对拔针后局部皮肤出现明显疼痛、出血、淤斑、皮肤破损进行分析。

2.1认为固定针头胶布粘贴太多,撕胶布动作较粗,拔针时左手按压针头太重,拔针速度不当均造成明显疼痛。

2.2按压时间不够、部位不准确或拔针后急于起床,造成出血或淤斑。

2.3老年人皮肤角质层破坏,表皮薄且水肿,使皮肤破损。

所以护士应在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提高工作责任心及操作技能,注重细节并做好针对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