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岔区晃车的原因分析与整治措施的几点看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3

关于岔区晃车的原因分析与整治措施的几点看法

孙立东

孙立东青藏铁路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格尔木线路车间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和铁路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铁客货运量的持续增长,铁路作为重要的运输交通,也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线路设备质量是保障运输安全的基础。能否及时地发现线路设备上存在的隐患点成为铁路工务部门关心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而道岔是铁路轨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引导机车车辆有一条线路转向或跨越过另一条线路,道岔构造复杂,是线路的薄弱环节之一,保持道岔的安全平稳,对确保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站场岔区晃车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岔是铁道线路的薄弱环节,其病害是影响线路设备稳定的一大难题。及早发现病害、正确定性分析病害并及时对病害进行快速、有效地整治,已成为维修养护部门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在日常整治岔区晃车时总结的几点晃车原因分析如下:

1、线路某一点的病害如:高低、轨向、水平三角坑等引起的车辆振动需在列车运行前方一段距离内逐渐消失。如在该段距离内又有新的振动产生,就会产生振动叠加。如果在道岔的来车方向一定距离内有线路病害,那么车辆就会在振动尚未消除的情况下进入道岔,进而对道岔的冲击破坏增强。再加上日常维修时忽视对道岔的整体维修,造成道岔前后方向不顺;铺设位置不正确,随弯就弯;加重钢轨及其零部件磨损,作业方法不合理,硬性凑合支距和轨距,造成各连接部件不圆顺;曲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造成转辙器部分轨向不良;捣固不实,是线路出现坑洼;道砟不良、夯实不好,降低道床阻力;钢轨及其零部件联结不好,导致方向不正确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是跨区间无缝线路因锁定轨温不合适,锁定轨温固定,造成夏季高温季节方向增多造成的晃车及高焊缝、焊缝支嘴造成的晃车。再就是冻害引起的晃车。

2、岔区道岔、线路道床、轨枕等不一致引起晃车

由于站场铺设、改造、大修等原因,岔区道岔与道岔、线路道床、轨枕等不一致,如道岔型号不一致、轨枕有弦69型轨枕、Ⅱ型轨枕、新Ⅱ型轨枕、Ⅲ型轨枕、宽枕、木枕等枕木类型,道床板结等,造成过渡段不平顺,致使轨道在纵向上的刚度就会有差别,在提速行车条件下就会引起列车颠簸性晃车。

3、道岔高低不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空吊、道床板结引起的晃车

道岔高低不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空吊是造成列车晃车的主要原因。道岔辙叉部位本身就有6mm三角坑的构造,我们在日常养护维修中,如果养护不当,在车辆通过辙叉时就会产生左右晃动;道岔转辙部位由于电务设备的影响,捣固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空吊。尤其是尖轨尖端,空吊一旦形成,除空吊本身引起的车辆颠簸外,还会使尖轨产生跳动,尖轨与基本轨在竖向上的贴靠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轮轨关系的变化,产生比较明显的晃车。

4、道岔内部几何尺寸的少量变化引起的晃车

由于道岔结构的特殊性在道岔几何尺寸难以保持。如直、曲股运行车辆、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几何尺寸变化,钢轨硬弯,捣固不均匀,道岔焊联的接头质量存在缺陷,扣件失效都有可能造成道岔几何尺寸发生变化。轨道几何尺寸的少量变化对于普通线路也许不会产生晃车,但由于道岔结构的特殊性,在道岔内部少量的几何尺寸变化就可能引起晃车,特别是小的水平三角坑。

5、在维修养护方面处理不当引起的晃车,也会使提速道岔产生病害

作业人员对提速道岔日常维修养护认识不全面,对提速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的病害,没有采取相应的整治方法与措施;维修养护使用的机工具无法适应设备更新的要求;对病害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当,导致病害逐步恶化等。

6、护轨结构刚度不足、护轨扭曲变形引起的晃车

目前我们设备使用的多为固定叉心的提速道岔,由于保留了叉心的有害空间,又在辙叉部分必须采用护轮轨,目前提速道岔采用的护轮轨结构为可调式结构,这种结构与主轨的连接方式较弱,再护轨不均匀磨耗;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垫片间隙等原因,整体刚度相对不足,列车通过时有一定的弹性挤开量,提速车辆对这一变化比较敏感,进而使车辆产生晃动。

7、岔区相邻道岔之间过渡钢轨过短引起的晃车

为了使一组道岔产生的振动在进入下一组道岔前消失,道岔与道岔之间的过渡钢轨(也叫引轨)应有足够的长度,但在既有线提速改造中,应受地形限制,使得两组道岔间引轨长度不足,致使车辆通过时振动产生叠加,还由于渡线与个别道岔轨型及轨枕不同,轨底坡、轨顶坡有差异,使运行的车辆的轮轨关系在短时间内发生迅速的变化,引起车辆晃动。

8、道岔部件磨耗引起的晃车

道岔经过一段时间运营以后,道岔不同部分产生的磨耗也不同。轨距调整块离缝,扭矩力不足,将会加大道岔动态轨距、轨向的变化,形成轨道横向不平顺。提速车辆对这一变化也是比较敏感的,如不及时调整修理也会产生晃车。

9、尖轨爬行引起的晃车。道岔的转辙器结构都是采用基本轨刨切,尖轨尖深入到基本轨轨头以内,即所谓“藏尖式”结构。道岔尖轨由于结构原因,经常会引起爬行。当尖轨产生爬行以后,进而引起轨距变化,尽管这个变化很小,有时甚至是1-2mm,但是由于没有足够距离的轨距顺坡,也会造成轨距顺坡率超限引起晃车。

10、线路养护维修不到位。没有按规定定期检查设备,经常保养跟不上,临时补修不及时,使线路质量下降,几何尺寸超出容许的限度。针对提速后对线路冲击大,维修养护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未明确提速后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标准,作业标准不严。维修养护标准制定与线路提速有延迟,如果以低速线路的养护标准跑高速列车,那么在高速列车对线路的平顺性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线路的晃车。二、站场岔区晃车的整治措施

针对上述岔区晃车的原因分析,认为应分别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治岔区晃车:

1、整治道岔方向,要以直基本轨为准,首先要解决道岔的大方向,然后做好道岔本身的小方向。良好的方向要求是: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衔接得很好,远看方向顺直,没有“甩弯”、没有折角、“臌肚”。拨道时必须站在距道岔前100米进行全方位拨顺,遇有两组道岔相连时,应掌握好限界等各方面因素;道岔大机捣固,提前测量拨道量、起道量,利用大机极光拨道,可有效的整治方向、高低不良。因钢轨硬弯,方向拨正后反弹的可以采用埋设地锚桩,加装轨距杆来控制方向,埋设地锚桩是必须浇灌水泥加固地锚桩。

2、提速线路要求岔区正线道岔与线路其道床、轨枕、轨型必须一致,要有一定的过渡轨枕。通过更换钢轨、轨枕、清筛道床等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晃车。

3、(1)对道岔的日常养护,特别是转辙部分和辙叉部分的高低、空吊,灵活运用捣垫结合的作业方法,当水平垫板超过10mm时,就必须拆出水平垫板捣固作业,增加岔枕与道碴的咬合力,消灭空吊。道岔捣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现铺设使用的混凝土岔枕道岔,人工捣固使用软轴振动棒、电镐振动式捣固机、威客冲击式捣固机等机械设备,效果并不理想,道岔的整体捣固依赖于道岔大机捣固。而道岔转辙部分由于受电务设备的影响,一动、二动部位有10根岔枕大机无法捣固,必须进行人工捣固,由于捣固质量的不均匀,极容易产生空吊。空吊一旦形成,除空吊本身引起的车辆颠簸外,还会使尖轨产生跳动,尖轨与基本轨在竖向上的贴靠关系发生变化,尖轨与基本轨变形,进而引起轮轨关系的变化。另外如果捣固周期过长,使岔枕下特别是转辙部分和辙叉部分暗坑没有及时消除,静态检查高低、水平良好,但在动态时高低、水平发生变化,产生比较明显的晃车。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次道岔大机捣固作业,大机捣固前,对道碴级配不良的,换填道碴,使用优质道碴;因日常维修作业中道岔水平不良时有时采用垫板作业,在大机捣固前,必须拆除水平垫板,以保证大机捣固质量;对于转辙部分的空吊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电务协商采取脱杆捣固(在电务配合下利用施工天窗),以提高道岔大机作业质量。

(2)针对线路道床不清,排水不良,等产生线路翻浆冒泥,道岔道床板结,失去弹性,降低道岔抗横移及抗纵移的阻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对线路道床进行清筛和处理好排水设备。在人工清筛作业中,必须按照逐孔清筛、隔孔回填的标准进行了清筛,石碴回填要进行用铁筛过筛,必须要保证石碴的洁度,做到没有二次污染,并做好道床的排水坡,清筛好后及时回填好捣固石碴,保证捣固质量,把边坡未清筛的进行清理,余土清出,路肩保持线路外观良好,并回填好边坡石碴,保持道床饱满和充足,确保道岔的质量和行车的安全。

4、加强对提速道岔的检查和维修养护,道岔几何尺寸的要全面检查,轨距、水平、动程、框架、支距等要从严掌握。及时更换失效的零配件,矫直硬弯,打磨焊缝。在垫板作业时采用通长水平垫板,避免因轨低不平、钢轨晃动造成的晃车。由于钢轨材质、过车量等原因,钢轨易产生肥边,肥边过大时造成轨距、支距、框架等几何尺寸超限,引起晃车,我们在日常养护维修中要加强钢轨肥边的打磨,对改造及新铺设的道岔要加强早期养护,把病害消灭于萌芽之中。

5、道岔维修作业确定某一股钢轨为基准股的方法应该说是可取的,但关键是采用哪一股为基准股要综合考虑,还要严格控制基准股的长平及高度。一般情况下,道岔内部应以内直股为基准股,不提倡岔心水平高,因为岔心水平不顺十分容易造成三角坑的形成,。当相邻道岔中间渡线较短时,要综合考虑,以免造成另一组道岔岔心偏低的问题。同时注意控制基准股的水平值。

另外道岔相邻的中间短轨较短时,要综合考虑。以某一组道岔内直股为基准股造成另一组岔心水平偏低的问题,须采用其他措施解决,同时要注意控制基准股的水平值。

6、一是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二是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固定型叉心提速道岔的护轨在维修养护中还要注意护轨水平螺栓的防松动问题,特别是加U型垫片后,必须有足够的紧固力,U型护轨垫片应设计多种厚度,尽量避免使用多片调整轮缘槽,减少弹性挤开量;调整护轨轮缘槽宽度、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加U型垫片时,必须每个水平螺栓加的U型垫片厚度一致;日常还应加强护轨水平螺栓的检查,发现折断及时更换,对加U型垫片后螺杆长度不够,螺帽丝扣只有一半受力的应及时更换螺杆。

7、相邻道岔之间过渡钢轨过短问题,因受地形限制目前我们还难以解决,但可以考虑使用相同类型的轨枕和与道岔相同类型的钢轨,冻结接头,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轨底坡、轨顶坡不一致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接头的平顺度,减缓车辆的冲击力,增强列车运行的平稳性。

8、要定期对道岔主要部件的磨耗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必要时进行调整,以避免因磨耗对轨道几何尺寸产生较大影响。局部磨耗较快时,要分析原因,采取有效减磨措施,对轨距调整块离缝、扭矩力不足应进行专项整治。

9、整治道岔的爬行,必须结合道岔及其前后各75m范围内线路的锁定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对直尖轨和曲尖轨的锁定,定好观测标桩,定期进行纵横移检测,消灭大轨缝和连续瞎缝,对不均匀轨缝要合理进行调整,道岔内防爬锁定要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进行安装,防爬设备有不良或失效,必须进行补充更换修复,并使道岔锁定良好。加强锁定的主要措施有:Ⅰ、改进直尖轨根部,内直股钢轨,曲基本轨与岔枕的连接,增加扣件锁定力;Ⅱ、保持道床道碴清洁,密实饱满;Ⅲ、在直尖轨根部与曲基本轨之间,严格控制直尖轨与曲基本轨的相对位移。

10、我们要按规定定期检查设备,检查项目要全面,对检查出的超临修处所,及时安排天窗计划进行整治。日常保养要高标准、严要求,把高低、方向、水平等几何尺寸的误差控制在±1mm,作为我们的作业标准。转变思想观念,把零误差、零缺陷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维修作业当中,提高作业质量。

总之,站场岔区晃车的原因比较复杂,由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足,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未能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改变一些传统方法,要善于运用新方法,继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认真分析和了解道岔病害的关系。岔区设备质量非常关键,岔区的晃车多数情况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甚至是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叠加造成的,需要综合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速后的线路维修养护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深入研究思考的新问题,要超越传统的整修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才能确保提速后行车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