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

/ 1

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

刘勇

刘勇(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院针灸科四川三台621100)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431-02

【关键词】面肌痉挛电针(强刺激)中药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即眼睑、口角或面颊肌肉因痉挛而发生跳动。此病多发生颜面一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多见。笔者多年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3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10例,女28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4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

1.2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四白,禾髎,地仓,鼻通(鼻翼旁)阿是穴足三里,太冲。

操作方法:针刺四白穴时针尖向鼻翼,针刺鼻通穴针尖向迎香,针刺禾髎穴针尖向耳门,针刺地仓穴针尖向颊车,阿是穴直刺。选用KWO-808Ⅱ脉冲治疗仪用连续波频率开至最大功率,输出开至患者最大忍受度,使患者局部急剧收缩,留针30-40分钟,同时针刺足三里、太冲穴每10分钟捻转一次,针用平补平泻法。每日一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二个疗程统计疗效。

1.3中药内服

如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化裁,伴胸胀痛加香附、佛手、川楝子,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珍珠母、钩藤、天麻;手足心发热者加生地、胡黄莲。久而不解或失血致肝血不足,血不养筋伴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舌淡、脉弦细者用加味芍药甘草汤(白芍18g、木瓜、枣仁、丹参各15g香附、佛手、甘草各9g)。久病气虚又风痰客于面部经络者伴周身乏力、精神不振,眩晕、面部皮肤有虫行感,舌胖苔腻,脉滑用补气袪风涤痰。宜四君子汤加黄芪、胆南星、白僵蚕、法半夏治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15天一疗程。

1.4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肌肉抽搐消失;有效:二个疗程后患者面部偶尔轻微抽搐,次数明显减少;无效:患者面部抽搐次数略微减少。

2治疗结果

所治38例患者中,痊愈32例,占84.2%;好转4例,占10.5%;略有好转或无效2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

典型病例

刘××男38岁三台县粮食局干部2009年6月10日就诊,患者自述:近月余感左侧下眼睑、口角及面部肌肉阵发性跳动抽搐,尤以情结激动加剧,伴头晕目眩,胁胀满,舌红、脉弦。诊断:面肌痉挛。取上述针刺法,一日一次,配服白芍30克,柴胡10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钩藤20克,珍珠母30克,酸枣仁15克,丹皮10克,香附10克,鸡血藤15克,甘草10克一日一剂,一次服150毫升,一日三次。一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3体会

本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病变部位在面部,即颜面抽搐。考经络走向,手足六阳经脉会于面,故有“面为诸阳之会”《杂病源流犀烛》之说。《灵枢·经脉》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颊,入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针刺手足阳明经之四白,禾髎、地仓、鼻通等穴,通过极强的电脉冲刺激,使患者面部神经兴奋减弱,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胃受伤,肝木侮土,筋失滞养,虚风内动而致肉瞤,故针刺足三里调理脾胃,太冲平肝理气,通络息风而达平衡;同时配合中药内服疏肝解郁、平肝息风,补气袪风涤痰之法治疗则颜面肌肉抽搐(跳动)就能渐次消失。本病根据循经取穴配以辩证中药内服,针药并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预防复发以治本。本病初发,治之较易,久发者,难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