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

李骥

李骥(黑龙江省庆丰农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58421)

【中图分类号】R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108-01

【摘要】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指确切了解、掌握社会各人群某一时间断面的营养状况,及其连续的动态变化。根据调查和监测资料纠正现存问题,并为更好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供实际的和理论的根据。

【关键词】营养状态食品卫生

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指确切了解、掌握社会各人群某一时间断面的营养状况,及其连续的动态变化。既是迄今为止居民饮食生活实践或已采取营养干预措施的营养效果反映,也是下一阶段社区营养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为掌握居民营养状况,一是要用各种手段准确来了解某一人群(以至个体)各种营养指标水平,用来判断其当前营养状况,这称为营养调查(nutritionalsurvey);二是要搜集分析对居民营养品养成况有制约作用物因素和条件,预测验居民营养状况,在可顶见的将来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补充措施,引导这种变化向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称为营养监察院测(nutritionalsurveilalance);不论营养调查或营养监测,都只是社区营养工作必要手段和中间环节而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根据调查和监测资料纠正现存问题,并为更好改善居民营养状况提供实际的和理论的根据。

一、居民营养状况调查

(一)营养调查目的、内容和组织

营养调查目的是了解居民饮食摄取情况及其与营养供给量之间的对比情况;了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居民体质与健康状态,发现营养不平衡人群,为进一步营养监测和研究营养政策提供基础情况;作某些综合性或专题性科学研究,如某些地方病、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关系,研究某些生理常数、营养水平判定指标,复核营养推荐供给量等。

(二)营养调查内容和组织

1.营养调查内容包括:①饮食调查;②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③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④人体测量资料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个体进行营养状况的综合判定相对人群营养条件、问题、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分析。营养调查既用于人群社会实践,也用于营养学科学研究。

2.营养调查组织除另有安排外,应包括调查范围内全体居民,按居民地址、职业、性别、年龄、经济生活水平、就餐方式等按比例分层抽样调查。应在调查年份每个季节各调查1次,至少要在夏秋和冬春进行2次以反映季节特点;每次饮食调查应不少于4d,其中不应包含节假日,周末可有可无。调查工作质量取决于工作计划科学性、严密性和可行性及取得各级领导与调查对象合作支持程度,另外取决于执行调查计划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态度和专业理论技能水平。

二、社会营养监测

(一)社会营养监测定义

WHO、FA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联席会议认为社会营养监测的定义是:“营养监测就是对社会人群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以便做出改善居民营养的决定”。

(二)社会营养监测特点

社会营养监测与传统概念营养调查不同:①以生活在社会中人群,特别是需要重点保护人群为对象,向分析社会因素和探讨能采取的社会性措施扩展视野。②特点是营养状况信息向营养政策上反馈。在分析营养状况与影响关系因素后,直接研究、制订、修订和执行营养政策,研究营养政策是其主要任务。③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全局作为研究对象,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分析掌握全局常年动态,因其在工作方式上向微观方面深入的可能性服从于完成宏观分析必要性。如饮食调查和营养水平测定,本来是传统营养调查主要内容,而在WHO关于营养监测的报道里却提出只要了解与营养有关的健康状况的指标,甚至在健康指标方面,也不强求一定的统一模式。营养水平测定也不求必须做到,营养状况的判定也只是取得最普通、容易取得的资料在掌握全局常年动态变化的前提下,有余力时才把上臂围测定、眼结膜症状、血中维生素A、血红蛋白等检查和测定,当做补充指标列入。饮食调查对于传统的营养调查是首要内容,而在WHO关于社会营养监测建议中却没有列入必做项目。④比传统营养调查多一个重要指标,即与营养有关的社会经济和农业资料方面分析指标。⑤在材料取得方法上,为保证广度,而提倡尽可能搜集现成资料。

(三)社会营养监测分类

我国尚未系统开展社会营养监测工作,故只简要介绍国外某些做法。

1.长期营养监测对社会人群营养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如自然、经济、文化科技条件等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和预测,用于制订社会人群营养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划。

2.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对已制订政策和规划,监测人群营养指标变化。

3.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本项监测目的在于发现、预防和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如控制或缓解区域性、季节性或易发人群性某种营养失调出现等。

(四)资料来源与监测指标

包括监测地区社会经济、医疗保健与人群营养的资料与指标。

社会经济资料应包括人口状况、农业生产状况、居民支付能力和食物产贮运销4个方面。常用指标有:①恩格尔指数(Engelindex,EI):食物支出占家庭全部生活费的比重(%)称作EI指数(EI指数=用于食品开支&pide;家庭总收入×100%),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裕指标。该系数60%以上者为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水平,30%~39%为富裕,30%以下最富裕。此项调查资料主要来自国家或当地统计局和计经委。②收入弹性(icomeelasrtisy)收入弹性=食物购买力增长(%)&pide;收入增长(%)。收入弹性指标在落后地区相当于0.7~0.9,即如果收入增长10%,用于购买食品的增长率增加7%~9%。该项指标资料来源同上。③人均收入及人均收入增长率:人均收入=实际收入&pide;家庭人口数,人均收入增长率(%)=[(第2年度人均收入—第1年度人均收入)&pide;第1年度人均收入]×100。用国家统计局统一制订住户基本情况和现金收支调查表收集此项资料。还有其他指标如食品深加工比值、年度食品深加工增长率、深加工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比值、深加工系数等,这些指标可到统计局、轻工业局调查收集食品深加工资料及查阅轻工统计年鉴等资料。

医疗保健资料与健康指标方面,资料可来自医疗与妇幼机构、学校儿保系统、公安户籍、医疗与预防部门等。主要指标有新生儿死亡率(生后未满28d死亡)、婴儿母乳哺育率、新生儿体重、儿童发育状况、居民平均寿命及农村城市平均寿命差别、慢性疾病年度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