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道探通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326例疗效观察

/ 1

泪道探通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326例疗效观察

何金梅曾云高琳叶汉元曹恒

何金梅曾云高琳叶汉元曹恒(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R7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56-02

婴幼儿泪道阻塞是一种常见泪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儿在出生后数日或数周出现溢泪,或伴分泌物增多,检查压迫泪囊可见粘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溢出。大部分是由于患儿出生时鼻泪管下端Hamer瓣膜未破或形成一瓣状皱褶所致[1],此膜常在生后第一周泪液分泌前自行穿破,如未穿破,分泌物潴留,持续性流泪可引起急性泪囊炎、眼睑皮肤湿疹等。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起泪囊皮肤瘘、结膜炎、角膜炎等。临床上针对这些患儿一经发现即采用向内下挤压泪囊法,保守治疗欠佳者行泪道探通冲洗治疗。我院对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门诊确诊为婴幼儿泪道阻塞326例353只眼,经挤压泪囊法无效,行泪道探通使用托百士眼水冲洗法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326例.例中男196例,女130例;双眼27例,单眼299例;右眼326眼,左眼27眼,共353眼。就诊年龄最小2周,最大10月。其中单纯溢泪者112例,溢泪伴脓性分泌物者214例。

1.2治疗方法取仰卧位固定患儿头部及肢体,奥布卡因内眦部表面麻醉,将下睑向外侧拉,稍翻起,用7号探针垂直插入泪小点2mm,然后向外旋转探针,经泪小管插入泪囊,而后,将探针旋转成垂直方向,向下向后(眶缘后)进入鼻泪管,遇到阻力并穿过,有落空感即可。此时将吸有托百士滴眼液的针管接在针尾部缓缓注入约2mL,见药液自鼻腔流出或患儿有吞咽动作后将探针拔出。嘱家属回家后继续为患儿点用托百士眼水3-5天。

2结果

经治疗,患儿溢泪溢脓症状消失者为治愈,多次探通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者为失败。本组326例患儿354只眼一次探通治愈者263例266只眼;58例82只眼经两次探通治愈,其余5例患儿5只眼经四次探通治愈。治愈率为100%;患儿随诊时间6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

3讨论

婴幼儿鼻泪管阻塞是由于鼻泪管在胚胎期管道化过程中的缺陷导致。泪道的形成系在胚胎6周时,由外侧鼻突至上颌突之间的外胚叶组织下陷。与表层上皮脱离后成柱状埋于其下,并向上下生长进入眼睑、鼻腔,逐渐在细胞柱中央有空泡形成和解体,形成管道。胎7个月时,上下泪点开放,8月时鼻泪管下口开放,至出生时泪道完全畅通。如泪道内残留隔膜或泪点发育不良,可出现泪溢,甚至导致泪囊炎[2]。长期溢泪不处理,慢性炎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膜将增厚,增加治疗难度。本次所观察的婴幼儿均为一岁以内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成功率100%。我们认为,婴儿出生一两周后出现溢泪者,先采取保守治疗(泪囊部按摩)3-4周,伴脓性分泌物者同时点用托百士眼水治疗,疗效欠佳者尽早采取泪道探通治疗。我们认为,患儿随着年龄增加,流泪症状持续导致并发结膜炎,泪囊炎等并发症增多。阻塞的残膜会随着炎症瘢痕使泪道出现广泛狭窄。泪道阻塞越来越重,手术难度增加。一次性冲探成功率下降而且年龄大术中也不易固定体位[3]。最佳治疗年龄在2月-6月,年龄太小,泪道组织脆弱,容易导致泪道裂开,年龄太大,探通时头部不易固定,容易导致假道形成或误伤。多数患儿一至两次可以探通成功,少数需多次探通。年龄大于一岁者探通效果可能不佳。在探通时注意轻柔操作,探通过程中只要注水后患儿有吞咽动作或鼻腔有水流出,即可出针,嘱家属立刻抱起患儿防止窒息,回家后继续点眼水治疗。早期通过泪道探通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材料,在表麻下进行,操作简单,疗效好,迅速解决溢泪问题,避免日后手术的痛苦,家长易于接受,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美玉,王宁利.眼解剖与临床[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15-122.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洪德建,郭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J].国际眼科杂志,2009,9(5):100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