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王义芳

/ 2

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王义芳

王义芳余婷

四川省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64300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脑卒中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随后,采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比较两组康复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神经内科康复护理有助于减少肢体瘫痪,恢复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生活质量

脑卒中为老年脑血管多发病[1],由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致使脑卒中发病率逐渐升高,脑卒中能够导致较高的临床致残率[2],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是主要研究方向。采取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肢体功能[1],改善其生活能力。为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效果,笔者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理想效果,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4月-2016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0岁,平均(51.2±0.9)岁,实验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1~65岁,平均(50.2±1.3)岁。对患者的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诊断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诊断,两组患者均为初发性脑卒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性脑卒中治疗与神经内科基础护理,护理时间为5个月,包括日常巡视,向患者讲述相关注意事项,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并予以相应处理措施。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常规性脑卒中治疗与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治疗前由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消除患者消极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由于脑卒中恢复较慢,在发病时,护理人员要及与患者适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注意提醒患者适当运动,防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康复护理时要着重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配合理疗、针灸等方式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升,同时在患者发病后,护理人员要通过对患者的日常训练锻炼其肢体活动功能,通过使患者锻炼抬腿等动作锻炼肢体运动能力,并且及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给予护理的第一个月和第五个月进行临床效果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效果。

基本痊愈标准:采取康复措施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显著提高,生活能力也明显增强。

显效标准:采取康复措施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有明显改善。

有效标准: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仅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行动会有一定迟缓现象。

无效标准:患者术后不能够自理,肢体运动能力以及自主生活能力较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7.0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比较结果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护理结果比较

经过护理,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一个月、五个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提升效果显著(P<0.05)。见表三。

3讨论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压力较大,导致了脑卒中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脑卒中发病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极大地威胁了患者健康,降低脑卒中致残率以及提升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神经内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康复护理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从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目的是通过相应的护理手段配合治疗,对患者给予康复训练,减少患者患病痛苦。

本次研究,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取常规性脑卒中治疗与神经内科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性脑卒中治疗与神经内科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治疗前由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消除患者消极心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由于脑卒中恢复较慢,在发病时,护理人员要及与患者适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注意提醒患者适当运动,防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康复护理时要着重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配合理疗、针灸等方式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升,同时在患者发病后,护理人员要通过对患者的日常训练锻炼其肢体活动功能,并且及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并且采取康复护理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都明显高于实验组。因此,康复护理对减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晶.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8):239-241

[2]刘桂玲.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