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山地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沿江山地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冯万琳

冯万琳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城市绿道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通行与休憩的需要,更为自然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以沿江山地城市的绿道规划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今对绿道研究及实践理论,分析了沿江山地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城市绿道;山地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前言山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地形地貌的重大影响。各种地貌类型,通过其特有的形态、地貌组成物质和地貌过程,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各类绿地一起系统地为城市发挥着景观、生态、游憩及安全防护等功能。同时,道路绿化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城市布局的总体骨架,体现城市的景观和艺术面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拓宽也快速进展,道路绿化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机动车交通的飞速发展,道路空间内的机动车废气污染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因此城市道路绿地布局及道路绿化设计形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生态影响越来越明显。

1.江山地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概述

1.1道路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1)要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功能相适应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组成不同的路网,从功能上有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和政治性的区分;从道路的级别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路等;从景观类型又可分为建筑街道、园林路、滨河路、滨江路、滨海路等。根据道路的级别、性质、用地情况和道路宽度、市政工程设施的不同要求以及绿地定额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道路绿化的布局和断面形式。

(2)要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对道路的朝向、风向、土壤性质、日照时间、市政管线布局等必须要有图纸及调查资料,合理安排绿化与交通、建筑、市政设施的空间位置和地下管线、沟道的配合,使其各得其所[1]。

(3)保护古树名木古树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名木指具有历史纪念价值和稀有、珍贵的树木。在实际中应对几十年以上生长良好的大树均应有意识地给予保留并使之成为道路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4)要使道路绿地景观系统化城市道路绿化不止是一个乔、灌、草合理布局的植被配置,还由于城市道路成为贯穿城市的命脉,城市道路绿化也成为动态的城市景观游览和串联线路。如何将建筑、街道和广场等各个城市景观节点有系统地连接和组织起来,形成城市完整的景观系统,并结合城市及各条道路的文化内涵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是道路绿地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5)要立足于环境改善和保护道路绿地要从促进城市大气污染排放、解决临街工作和居住环境中的噪声和空气污染等方面考虑其宽度、树种选择和种植结构。要将科研成果付诸实践,及时为道路绿地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做出方向性的决策和技术指导。

1.2沿江山地城市绿道规划思路绿道是指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建立的,包括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线路,兼具生态保育、休闲游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科研教育等多种功能,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之间起重要连接作用的绿色开敞空间。

绿道是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主要是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和美化,能够有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因此结合沿江山地城市的特点,绿道的总体规划思路应该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者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建立线性开敞空间,把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以及其他高密度住区内的开敞空间联系起来,构建城市绿道网,并选取若干“区域绿道”按照“省立公园”的模式进行保护和利用。通过构建融合生态、环保、教育和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绿道”体系,逐步形成联系城镇内部绿化绿地与外部区域绿地之问、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绿色串联网络,既可起到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乡生态格局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又可为居民提供健康可供游憩娱乐的绿色开敞空间,有力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以及宜居城乡建设,提高沿江山地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2]。

2.沿江山地城市绿岛规划设计方法2.1道路绿地布局在道路绿带中,分车绿带所起的隔离防护和美化作用突出,分车带上种植乔木,可以配合行道树,更好地为非机动车道遮阳。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的宽度不得小于1.5m,这是种植和养护乔木的最小宽度。城市主干路交通污染严重,其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可以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的绿化形式,以提高隔离防护作用。此外,考虑公共交通开辟港湾式停靠站也应有较宽的分车带。行道树种植和养护管理所需用地的最小宽度为1.5m,因此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主、次干路交通量大,行人穿越不安全;噪声、废气和尘埃污染严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故不应在主、次干路的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上布置开放式绿地。

2.2绿道线路选择绿道选线的确定应在土地适宜性(侧重绿道的供给)和绿道使用需求要求(侧重绿道使用者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与相关规划衔接,充分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综合评估明确下来。具体来说所谓土地适宜性分析,即对规划区域的生态本底、景观资源、设施基础等情况利用GIS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分析,重点是明确哪些区域适宜建设绿道(如河流、生态廊道等),从而明确绿道可能的潜在位置。而绿道使用需求分析.则侧重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休闲需求等方面对居民对绿道使用需求的分析,明确居民对绿道使用需求,评估绿道使用需求。在进行以上分析基础上,还应该与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道路交通规划[3]。

2.3绿道控制区划定方法绿道控制区主要是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维护各项设施与环境的和谐运转。绿道控制区的划定应按照不同类型的绿道,既能满足隔离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繁衍生存干扰的要求。又能满足人的休闲与游憩空间需求和动植物繁衍、生存和迁徙的要求入手。绿道控制区的划定原则有: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衔接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2.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了保证绿道的正常使用,同时与相关规划衔接,要做好绿道服务设施规划。如驿站式布局,驿站建设可通过设施功能没置、建筑形式和景观环境塑造,突出地方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防止千道一面。同时还可以通过宗地改造、废弃设施改造等方式,创造富有创意、生态环保的驿站空间,体现绿道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如我国沿江某市利用废弃集装箱改造成绿道驿站,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2.5绿道规划要体现连续安全原则具体处理方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绿道与国道、省道、主要城市干道共线时,要做好绿道与机动车交通的隔离措施,共线长度不宜过长,同时对机动车交通应进行交通管制,保障绿道安全使用。

(2)绿道与省道、县道、城市干道交叉的处理方式包括平交式、下穿式和上跨式三种,可以利用交通灯管制和绿道专用横道横穿道路或者利用现有涵洞下穿道路以及利用或新建人行天桥上跨道路等衔接方式。

(3)绿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交叉。绿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交叉的处理方式包括下穿式和上跨式两种,可以借道现有桥梁上跨轨道或者利用现有涵洞下穿轨道,在涵洞周边设置安全护栏和警示标志牌。

3.结语总的来说,绿道能否满足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服务需求,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生态文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沿江山地城市要立足于本地区地貌特征,统筹协调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面向城市生态健康的一类生态基础设施,通过强化生态整合机制,将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走向自然,构筑出健康和谐的人地生态关系。

参考文献:[1]李阳.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绿地系统绿道网络构建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13.[2]朱泽君.论绿道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以增城绿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城市观察,2013,3:86-91.[3]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作者简介:冯万琳(1986.10—),女,广西南宁人,助理规划师。

来源期刊

基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