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环林带有机更新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城市外环林带有机更新初探

姚华兵1潘欢欢2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4;

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在对郊野公园和城市外林带概念梳理及对武汉外环林带施岗郊野公园的项目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探索“自然性、地域性、可持续性、益智性”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并从出行方式、休闲活动、空间流动、地形林带等四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化分析,以期为城市外环林带的有机更新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郊野公园;城市外环林带;有机更新;城市郊区;规划设计

1.郊野公园与城市外林带

从广义上说,郊野公园的概念可以总结为“位于城市近、远郊区,具有一定面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提供各种可供游人日常游憩或游览休闲度假的,对城市形态有一定控制力的,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具有生态功能的郊外旅游休憩区域,从绿地系统分类上看,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海岸公园、湿地公园、农业观光园以及各种野外休憩地等,是这类绿地的统称。”狭义的郊野公园可以指位于城市郊区,和城市有着较紧密联系,能提供类型多样的游憩空间,使用人群主要是城市居民的城市公共绿地,内涵接近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海岸公园、湿地公园、农业观光园等1。

城市外林带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认为是城市外环围成交通干线两侧由植物、植被等组成的带状物,从景观上,一般也叫中央景观带,核心景观轴或者生态景观带,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防洪蓄水,增加城市绿色,保护城市等等2。城市外林带保护与利用可参照郊野公园相关属性。

2.项目背景

2.1区位概况

项目地块位于武汉市外围绕城高速——新洲区施港收费站处,地块被城市快速道一份为二,分为东西两侧,单侧最大宽度120米,最大长度1500米,全园与外界出入口共5处,其中西侧4处,东侧1处,交通线路发达,较为便捷。因处于城市远郊,周边用地多样,场地周边除了城市快速道风格的地块外,还包括工厂、居住小区、已被征用的工业地块等不同用地类型。

2.2现状存在问题

首先,场地外围用地类型杂,土地性质及权属复杂,地块是由片状整地变为零碎分布的结构形态,且场地环境较为杂乱,没有秩序,缺乏统一管理。

其次,地块周边的居住小区及工厂等不断侵蚀场地,使城市外环林带逐渐萎缩,且部分地块内有当地居民种植的菜地等私人行为,表明场地进一步被蚕食的状况。

第三,现状水体整体布局散落,局部会存在水体滞留而淹没林地,排水不畅,需要进一步梳理权属关系,为外环林带整体自然排水走道及休闲水景统一考虑。

第四,现状园路两侧的树木高大,主体绿化以水杉为主,局部有香樟、枫杨、柳树等乡土植物,其中有大面积水杉,突出了新洲植物特色。但树之间间距过密且树木长势不好,场地内凌乱,人行步道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3.规划原则

为促进城市外林带的有机更新,结合现有带状林地设计资源条件,着力以保护林地为目的,为周边快速发展趋势提供一片健康生活的栖息森林,打造一处以郊野风情为特色的武汉外环林带森林小游园。

3.1自然性

此外环林带内拥有自然地貌,场地自然肌理较为丰富,地形以狭长梯田状分布为主要特色,绿化覆盖率很高。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保持基址的自然野趣是非常重要的,尽量减少对基址的大规模变化来进行自然系统生境的保护和修复,局部可以利用现有地形塑造优美的自然郊野景观,安排适合的游憩活动以促进人与自然的互动,促进城市的更新。

3.2地域性

城市的郊野地带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展现本土特色是本此郊野公园设计的基础,以地域环境资源为规划的基点,充分认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地域环境资源,将私人菜地、不同用地类型及场地内人行步道进行整合,打造一处林地游园。

3.3可持续性

郊野公园规划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宗旨,立足于将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久的维护和利用。这就要求规划要从整体出发,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尊重地域环境资源,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郊野公园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游人活动的影响,对其自身的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只要对其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保护,那么景观资源即可得到可持续利用。

3.4益智性

当游人在郊野公园中欣赏风光的同时,也在与自然近距离接触,人们能够尝试着识别大量的动植物、昆虫等,提高了其自然知识水平。

4.有机更新手法

4.1组织步道交通

为突出郊野公园自然特色,使人们可以进入林带内,依托现有道路轨迹,建造具备健身、休闲游览功能的步行道路,完善东西两侧交通功能。整个公园区域内道路均为蜿蜒的自然式,考虑到未来游客穿行的频繁,原则上保留现有道路线型,同时增加少量游线串联几个重要广场节点,以方便人们通行同时具有趣味性为宗旨,包括两种园路形式:统一铺设嵌草石板路作为园路的主要形式,部分靠水或穿湿地区域增设栈道。组织的道路铺设一方面使人们更加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风情;另一方面显示了设计者对自然的尊重,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自然,促进外环林带的有机更新(图1、2)。

4.2增强节点休闲功能

结合周边小区、树林场地等因地制宜地改造具备郊野活动特性的休闲场地节点,增加活动生气。本次设计形成的景观结构包括两片六区:西部片区包括森林时光,地形乐园;东部片区包括入口广场,乡野寻踪,杉林活动区,柳林探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活动,例如花园小区活动节点,主要结合现状地形,为周边小区设计配套的活动广场。因场地尺度有限,周边地形复杂,设计活动广场位于中间部位,其他设施围绕其展开,这样满足健身场地的需求外,也顾及个体休闲局部小空间,使林带空间更新。

4.3塑造场地特色

在设计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用疏密结合、树阵围合等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考虑场地背景为外环高速路带,设计结合场地原有种植,选用树形高的水杉群作背景林,屏蔽外围的嘈杂。整体活动广场选用天然质朴材料,力求自然生态。而且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增加景观水系和水上休闲功能,丰富景观流动元素。发挥场地地形特色,局部重点以塑造地形为主要景观营造手法,打造郊野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梳理两侧的树林,清理杂树杂草,形成封闭的林下空间景观(图3、4),同时达到对林带保护的效果;另外,通过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增加景观水系和景观花溪(图5、6);整体活动广场选用天然质朴材料,力求自然生态(图7、8)。通过这些具体的改造手法,塑造具有特色的场地。

5.结语

在武汉外环林带施岗郊野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本着对郊野规划类项目的思考,从场地出发,以实现功能为前提,变被动保护林地为主动保护,发挥林地效益,提供网络节点,达到保护林地的作用;梳理现状资源,重点理清游线,疏通水体,增加设施,完善基础设施,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为人们进入森林,走进自然提供功能场所,激活林地多样价值所在,达到完善功能的作用;为区域发展提供绿色游憩功能板块,与未来发展的武汉郊野公园系统提供网络节点,达到构建网络的作用。并以激发城市的有机更新为目标,以期为城市外环林带的有机更新实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颖.郊野公园规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2]黄宏健,王立.生态景观林带对城市发展的意义[J].绿色科技,2014,(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