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上游元代纪年墓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元代青白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3

浅谈长江上游元代纪年墓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元代青白瓷

钟丽英

关键词:长江上游,三峡地区,纪年墓,青白瓷

长江上游和三峡区域出土不少元代青白瓷和枢府窑瓷珍品,尤其是重庆元贞三年墓、广汉大德十年墓、广汉西外乡致和元年墓出土的青白瓷,因有确切的纪年,成为再现元代制瓷水平的实物例证,是元代青白瓷断代的佐证器,也为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就将其出土的青白瓷和枢府窑瓷做个简要介绍。

一、长江上游和三峡地区出土遗物

(一)、1954年重庆北碚元贞三年(1297年)墓(1)出土青白瓷

1、青白瓷釉折沿小碗

方唇,斜弧壁,平足(又称假圈足、饼足、实心足等),通施乳白失透青白釉,器面釉有缩釉、漏釉,下底无釉,施釉不匀,积釉翠绿欲滴,露胎呈铁红色。高4.5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4.7厘米(照1)。

2、青白釉芒口大碗

敞口,斜弧壁,圈足,内外满釉,釉色青白,有细小冰裂纹,胎厚,外壁有明显的轮旋纹,露胎呈火石红。高5.9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厘米(照2)。

3、青白釉芒口盘

敞口,浅斜弧壁,圈足,内外满釉,底上釉欠匀,胎粗厚,釉色青白泛灰。高2.9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5.2厘米(照3)。

4、贴干枝梅“S”形双耳瓶

敞口,厚唇沿,长颈,斜肩,深圆鼓腹,圈足微外撇,外口沿作凸弦纹,颈上设对称“S”形双耳,腹贴折枝干梅,枝梢向下,一梅先开,花蕾点缀其间,枝干凸鼓,花朵清晰,简洁挺拔,具有铁骨铮铮,独步早春之势。釉色青白乳浊,下足有漏釉,腹上有接痕微凸,露胎呈火石红色。高18.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6厘米(照4)。关于这种贴干枝梅的S形双耳瓶,在元大都遗址有出土(2),其S形耳,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殊装饰。

5、玉壶春瓶

侈口,细长颈,斜肩,圆鼓腹,平足。整体风格较朴拙,与元代龙泉窑玉壶春瓶相似(3),高14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厘米。(照5)

6、瓜棱壶

敛口,丰肩,八瓣瓜棱椭圆腹,平足,肩腹上设复式把手高出口沿,肩上作管状短曲流上扬。造型简洁实用。釉色青白乳浊,底无釉,腹上微见接痕,露胎呈火石红。高10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6.5厘米(照6)。

7、刻花直腹圈足炉

敛口宽平沿,直腹,下腹折收,圈足,内壁外撇,底有一乳钉状凸起。腹上二弦纹,下一弦纹作边栏,中刻二方连续四瓣花纹,图案简洁,用刀深陷流畅。釉色青白晶莹,有细开片,积釉处呈翠绿色,具有“光致茂美”的特点,内满釉,口沿有漏釉,外下腹折收凸底无釉,露胎呈淡红色,高8.2厘米(照7)。

(二)1952年四川广汉西外乡致和元年(1328年)墓出土青白瓷

1、青白釉敛口小碗

出土,敛口,斜弧壁,平足,外壁刻有莲瓣纹,下胫足有漏釉,釉色青白乳浊失透,胎厚,漏胎呈褐红色。高4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3.6厘米(照8)。

(三)1952年广汉大德十年(1306年)墓出土青白瓷

1、莲花口卷云纹瓶

敞口,唇沿为起伏的莲花,亚腰颈,丰肩,上腹鼓凸,下腹渐收,圈足外撇,颈上下两端各三凹弦纹,中刻连缀四片蕉叶纹,腹上下各二凹弦纹作边框,中刻四层朵云纹,足上一凹弦纹。釉色青白晶莹雅丽,积釉呈湖绿色,如是翠玉。底无釉呈火红石,溅有点滴青白釉,是元代之杰作。高24.4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厘米(照9)。

(四)其他遗址出土的青白瓷

1、青白釉印花纹碗

2003年重庆两路口出土,(4)口微敛,厚唇,扁圆腹,平底微上凸,内外满釉,口、底无釉,胎厚,釉色青白乳浊失透,外壁印灵芝卷草纹,高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8.8厘米(照10)。

2、青白釉刻花纹碗

2003年奉节永安镇遗址出土,口微侈,斜弧壁,浅圈足,口沿饰酱黑色边,据载“从元代开始的酱色假芒口”(5),因此,此件应是元代酱色假芒口之类的碗。高7.5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5厘米(照11)。

3、贴干枝梅长方耳瓶

1955年重庆出土,敞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釉色青白乳浊,有漏釉,底无釉。外口沿作凸弦纹边,颈作对称扁形长方耳,腹贴折枝梅干,主干环布,正中一花独放,花下三枝花蕾挺伸颈上。此瓶之双耳与釉色同上海任氏墓青白瓷瓶相似(6),从贴饰干枝梅的布局与造型,更与新安沉船中的影青双耳瓶相同。高14.9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4厘米(照12)。

4、点黑褐彩连座瓶

2003年重庆出土,直口,圆唇,长颈,斜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喇叭足与四面镂空座连成一体。通身施乳浊釉,足底芒边,内壁局部有釉,露胎呈火石红,瓶身点饰不规则的釉下黑褐斑铁锈花。颈上作凸轮箍,肩足各一凸弦纹,座上以一至二凹弦纹为边栏,四方作上圆中束下平直的镂空开窗,其造型与装饰的连座瓶,与江西出土的元青白瓷点彩连座瓶完全相同(7)。高13.8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5厘米(照13)。

5、龙柄瓜棱壶

1954年重庆出土,敛口,丰肩,瓜棱圆鼓深腹,平足。壶之上端,雕塑一龙体,张口,弓背,尾作花朵分岔卷曲于肩腹上。壶流为圆雕张口龙首,龙首微扬,双目鼓凸,角微翘,颈与双腿足紧贴肩腹,背脊曲拱为提梁,龙尾卷曲分叉拖于上腹,整个龙体肌骨婷匀,矫健雄美。腹作八瓣瓜棱,见有接痕,釉色青白乳浊,点有一黑褐彩,下足有漏釉,底无釉呈火石红,亦有滴釉。高12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6.7厘米(照14)。

二、元代青白瓷的特征

通过上述介绍的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可知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精粗并存。它在继承宋代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无论在胎质、釉色、造型、装饰方面都较前有所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现简单介述如下:

1、元代青白瓷的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这是一种新配方,胎中氧化铝(Al2O3)含量增加,烧成温度相应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烧成后的器物均较规整,因而能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型器,产品质量也更臻精巧。

2、元代青白瓷的釉较之宋代略显青色,也不像宋代那样清澈透亮。如前面介绍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青白瓷,既有宋时“光致茂美”玻璃光的薄釉,又有更多的釉厚而失透的乳浊青白釉。据冯先铭先生说:“典型的青白瓷——影青瓷那样玻璃光。典型的枢府瓷釉应是失透的”(8),张福康先生说:“枢府卵白釉略带乳浊状”(9),刘新园先生说:“宋人使用的影青釉属重石灰釉(釉中CaO含量高达14%),元人使用的卵白釉(或称“枢府釉”)则属石灰碱釉(釉中CaO的含量约为5%)。由于影青釉在高温下粘度小而易流淌,容易和接触物胶结,……元代的卵白釉在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淌,故焙烧可将圈足直接放在沙垫上。”“元代为提高釉的烧成范围,改影青釉为卵白釉,但卵白釉光度弱,属于‘呆釉’即呈乳浊状”(10)。综三家之言,可见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失透乳浊状的青白瓷瓶、壶、碗应是枢府釉瓷。

3、器型方面:除常见的日用碗、盘、瓶、罐、炉、枕外,新添了不少品种。如扁形执壶、葫芦形执壶、匜、笔山、多穆壶、动物形砚滴等等,都是新创。整个元代青白瓷小件多,大件少,器壁偏厚,碗、盘的主要特征,据元贞三年(1297年)墓与致和元年(1328年)墓出土的碗盘及其他资料比较,前期多芒口,圈足,平足,小圈足、折腰等,而尤以折腰碗独具时代特色。后期芒口逐渐消失,新出现一种口沿饰酱黑边的假芒口,平足器的碗、盘特盛。其瓶、炉、罐、壶多向多面体发展,整体造型变得格外浑厚、古拙、雄伟、挺拔。并且瓶、壶等器物的瓷胎,先分段制成,再粘合成型,因此,器物表面多有明显的粘接痕迹,如元贞三年(1297年)墓出土的贴干枝梅“S”形双耳瓶的腹上就有微凸的接痕。有的器物还以达种明显的突棱作为纹饰的分隔线。器物内部往往接痕更甚。

4、纹饰方法:装饰方法有刻、划、印、贴、堆、镂、加彩,但主要是印花。印花由于受到印模的制约,装饰题材不广,纹样主要是蛟龙遨游,折枝牡丹、菊花、梅花、蕉叶、变形莲瓣、云头、缀珠等。其刻、划花较宋代刻痕为深,刀法流畅,如大德十年墓出土的莲花口刻卷云纹瓶,雕刀旋转自如,朵朵卷云有序,衬以晶莹碧透的青白釉,有如万里晴空白云滚滚的美景,引人遐想。器物上的贴梅,多为干枝梅,枝条为“刺针”状短枝有别于宋代的装饰风格。元代缀珠纹比较广泛的在瓷器上出现,用成串缀珠纹样组成图案的轮廓线,成为元代青白瓷的特殊装饰,今天已成为元代瓷器断代的一个标志。此外,元代还流行在青白釉上施用不规则的连点状褐斑,这是由于部分铁元素在高温下渗透于白釉中,使得青白瓷器上呈显出美丽的连点彩斑。如2003年重庆出土的点黑褐彩连座瓶的瓶身就点饰有不规则的釉下黑褐斑铁锈花。

5、装烧方法:元初流行支圈烧法。采用这种工艺烧制的产品除了芒口外,还留下了圈足极矮的特点。对于单件器物,元代多采用仰烧法,采用这种工艺,圈足由于承重的原因,多做得较宽厚,有的圈足还有外撇的现象。元代的典型产品——折腰碗就多采用这种装烧方法。除此之外,元代还采用涩圈叠烧法,即将坯件内底刮去一圈釉,将坯件层层叠置,放入桶式匣钵装烧。采用这种工艺,虽器物内留有涩圈,但其优势在于即防止了产品烧结在一起,又避免了芒口的缺憾。

综上所述,元代景德镇青白瓷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既有釉色“光致茂美”玻璃质感强的青白釉,又有乳浊失透的青白釉。胎多白胎粗厚,也有少数细质白胎者。色白泛青,如冰似玉,釉色温润、晶莹、淡雅;造型新颖、别致、精巧,并以小件居多;装饰纹样丰富、瑰丽;构图严谨,线条简练、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申世放《从元代纪年墓出土文物谈元青白瓷》载《巴渝文化》2期,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2)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3)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

(4)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两路口劳动村元墓清理简论》载《四川文物》2004年2期。

(5)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6)上海市博物馆沈含所、许勇翔《上海市清浦蓝元代任氏墓葬记述》载《文物》1982年7期。

(7)吴志红、范凤妹《介绍一批江西出土的宋元青白瓷》图21《中国古陶瓷•古陶瓷研究专辑》1982年第7期。

(8)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枢府”(卵白釉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9)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成因考》载《文物》198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