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瑞昔布钠在全麻围拔管期的临床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帕瑞昔布钠在全麻围拔管期的临床应用观察

李伟光

李伟光

(黑龙江省宝清县852农场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宝清155620)

【摘要】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全麻围拔管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四肢躯干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20min静脉推注40mg的帕瑞昔布钠,对照组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拔管后5min、10min,两组患者的HR、SBP均高于诱导前,并且对照组要比观察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手术后躁动的发生例数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全麻围拔管期的患者,应用帕瑞昔布钠可以明显抑制心血管应激的升高,降低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帕瑞昔布钠;全麻围拔管期;临床应用;术后躁动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154-02

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围拔管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由于导致患者的应激增加,通常会促使其心血管反应的兴奋性升高,进而带来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疼痛还会刺激手术后的躁动反应。为了提高全麻围拔管期患者的安全性,探讨帕瑞昔布钠在全麻围拔管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四肢躯干手术的全麻患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四肢躯干手术的全麻患者,年龄32~76岁,平均(47.45±2.14)岁。男29例,女21例。心功能在Ⅰ~Ⅲ级,以上患者排除了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疾病史等情况,手术近期没有服用过于帕瑞昔布钠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我院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0.5mg阿托品和0.1g鲁米那。进入手术室后监测HR、DBP、SBP,连通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准备好全麻插管后开始诱导,顺序静脉推注0.05mg/kg咪达唑仑,2μg/kg芬太尼,0.1mg/kg阿曲库胺,2mg/kg丙泊酚,完全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手术中静脉泵注0.1~0.3μg/kg/min,0.5mg/(kg?h)的阿曲库胺,4~12mg/(kg?h)的丙泊酚,保持麻醉深度。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适当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在手术结束前20min,观察组静脉推注40mg的帕瑞昔布钠,对照组给予辅助麻醉药物,并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后,停止应用瑞芬太尼,当潮气量大于5ml/kg,呼吸频率大于12次/min,停止吸氧5min,并且SpO2超过95%的话,则拔除患者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全麻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严密观察,记录术后躁动、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两组患者诱导前、手术结束时、拔管后5min、10min予以记录,统计分析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收缩压和心率乘积(RPP)等指标。在躁动评分上,O级表示无躁动,1级表示轻度烦躁,2级表示中度躁动,3级表示重度躁动。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拔管时,两组患者的HR、SBP均高于诱导前,并且对照组要比观察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手术后躁动的发生例数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表2。此外,观察组术毕至拔管时间为(11.4±2.7)min,对照组为(12.3±1.9)min,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表2两组相关并发症比较(例)

组别例数术后躁动恶心呕吐

观察组2542

对照组25144

3.讨论

在临床上,围手术期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全麻围拔管期,该期间也是麻醉并发症的高发阶段,所以稳定循环和呼吸可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质量。全麻围拔管期需要应对患者术后躁动等问题,而应激性增高会刺激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升高,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等后果。另外,术后躁动还会增加患者误吸的风险,部分躁动严重的患者甚至存在暴力倾向,导致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来给予处理。基于此,如何抑制患者应激性增高,特别是处理术后躁动的问题,成为全麻拔管期顺利完成的关键。[1]不能否认的是,术后疼痛是导致患者应激性增加以及躁动的主要因素,手术和创伤造成了炎性介质的释放,尤其是COX-2(Cyclooxygenase-2)表达的增加,不仅直接引起疼痛感,还能引发血管扩张、敏感度增加以及周围性感觉过敏等后果。

在临床上,帕瑞昔布钠作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够阻止外周COX-2的表达,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炎镇痛的效果。同时,由于对中枢前列腺素的抑制,帕瑞昔布钠抑制了疼痛超敏,进而起到双重镇痛的作用[2]。此外,帕瑞昔布钠在静脉注射后可以被梅水解,快速分解成伐地昔布和丙酸,不会影响到出血时间。相关研究还表明,静脉滴注40mg的帕瑞昔布钠,不会显著影响到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了,对于全麻围拔管期的患者,应用帕瑞昔布钠可以明显抑制心血管应激的升高,降低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立琴,丁风兰,刘红.全麻术后躁动225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65-167.

[2]刘诚,陈慧,周慧珍等.帕瑞昔布钠在全麻苏醒躁动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