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关系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1-06-16
/ 2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关系的初探

樊奕爽

(通河县业余体校,黑龙江通河150900)

摘要:训练与比赛实践表明,田径运动员的“赛与练”紧密融合已得到田径训练界定普遍重视,研究其训练的重要价值已提到重要位置。在此仅对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在理论上加以初探。

关键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比赛

目前,我国国内的田径竞赛体制逐步向深层次发展,使训练与比赛实行紧密融合,运动员在相应时期内能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创造优异成绩。

1青少年田径训练与比赛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运动生理学研究指出,运动员在高强度比赛中的竞技,利于他们掌握和巩固技术,并确保运动技能在高对抗下的正常发挥。因此,争取参加更多大型比赛是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努力的方向,运动技术状态只是通过实战的检验,才能得以完善和提高。参加比赛已成为优秀运动员改进专项运动技术,提高竞技能力、保持经济状态的重要途径。

从运动员训练成长途径和规律上分析,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与完善的关键训练时期,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条件反射的选择性出现的生理学特征,参加比赛可以让年轻的选手进一步适应在特定的比赛环境下正确的运用技术、战术,了解和掌握在比赛中技术、战术的特点及操作方法。这对其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将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世界顶级田径运动员,几乎3~4周就要参加一次比赛,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技术水平与竞技状态。因此,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应突出对比赛的准备,要以比赛任务为核心安排训练,模拟在比赛条件下进行训练,做到赛练有机融合,即在训练中包含着比赛因素,而在比赛中又包含着训练因素。训练一个突出问题是应将比赛作为提高运动负荷,适应比赛环境,做好心理准备的一个重要的训练途径和内容。

2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2.1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节

心理学指出,焦虑是运动员赛前存在的普遍心理现象。焦虑是由两种特殊心理因素构成的,即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前者是一种暂时、波动的情绪状态;后者则是倾向于一些相对稳定的个别差异性心理反应,心理学称之是一种人格特质。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最佳焦虑水平应符合有关心理学焦虑水平的测试定律(称倒U字段曲线理论)。该定律规定运动员所测得的分值处在30~50之间时,为中等焦虑水平,适合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各类技术水平。如果运动员处于长期训练状态,不能亲身感受竞赛的刺激与承受竞赛的压力,就会出现比赛中的焦虑水平过高,此时运动员对比赛将产生恐惧、退缩的情绪。可见,运动员只有在比赛环境中其焦虑心理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使之达到最佳水平并在比赛中最佳发挥个人竞技水平,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因此,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时应充分考虑早比赛因素,在训练各个阶段都应将比赛安排在训练之中,使许年过程有比赛安排,在比赛过程又体现有目的的训练意图,做到训练与比赛紧密融合,达到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使运动员生理、心理、技能、技能、竞技水平等因素得到综合、均衡的提高。

田径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训练中存在着训练型和比赛型两种运动员,前者往往因无法正确面对比赛的各种内外刺激,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能正常发挥,比赛常常以失败告终;后者能够在比赛中面对各种刺激,并将各种刺激转化为自身激励因素,更好地调控自身焦虑水平,并能在比赛中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发挥较高的竞技水平。对于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为其提供更多地参赛机会,这对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比赛环境,确保在对抗状态下正常地发挥运动水平尤其重要。

2.2比赛环境和培养抗干扰能力的适应

运动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有他人在场的比赛,运动员往往能够表现出比独自一人时更好的竞技状态,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社会促进效应。反之,有些运动员在无人环境下,尚能正常发挥出运动水平,但在有人场合则容易失常,出现了社会干扰现象。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社会促进效应,使年轻选手在有观众喝彩、助威的比赛环境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而又能在观众喝倒彩的情势下,使心理稳定不受干扰,稳健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提高抗干扰能力。这是田径运动训练、比赛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让年轻的运动员更多地参加比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调试自己,努力使自己适应比赛,并能利用各种比赛环境,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不受干扰和抗干扰能,并善于运用比赛场面的热烈气氛,形成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社会助长效应。以达到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其正常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

3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关系的训练学分析

现代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训练目的是为使运动员将训练中获得的运动水平能够在比赛得到正常发挥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要得到超常的训练效应,最有效的训练手段就是通过比赛方式的训练。这是检验日常训练薄弱点,进行更有针对性训练的试金石。

随着周期训练理论从“阶段训练分期思想”开始,到《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理论完善,使运动训练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马特维耶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初步形成。其后由民主德国训练学著名学者哈雷,在他的训练学专著中对训练周期性原则问题也有相应的论述。但从理论系统上,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是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培养,竞技状态从整体上讲是运动员最佳准备程度的各处方面(身体、心理、技术和战术)的统一。发展竞技状态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即竞技状态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

传统的训练周期结构模式,将全年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的单周期和双周期。准备期时间过长,训练特点为量大而强度低,训练分期过细且训练内容和采用的训练方法过多,又没有恰当地安排比赛的训练手段,这不利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稳步增长,而且训练与比赛的间隙过长,环节脱节,缺乏训练的实战性和针对性,容易导致训练的盲目性使训练质量得不到保证。

据目前有关调查显示,国外优秀田径运动员每年平均参赛机会为国内的4~6倍。可见国外田径训练非常重视选手们的比赛。即做到训练和比赛的有效融合。由于训练方法和恢复方法的革新,运动员在赛练之间,容易找到特定的训练节奏,使运动员的经济能力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国田径选手训练过程,应加大参加比赛的比重,使运动员随着运动训练年龄段增加而逐步加大参赛的次数,将训练与比赛融合起来,突出赛前训练的作用,可以采取训练与调整方法,从而使运动员学会在赛前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

比赛与训练的有效融合,需要教练员重视小周期的训练安排,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多周期训练计划。要进行认真的许年,以培养运动员的训练节奏、合理提高训练强度、比赛的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参赛心理状态及保持竞技状态都是极其重要的。就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而言,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与速度是因人而宜的,通过小周期训练安排,有效地安排训练与比赛,就可以使选手在不太长的时间形成竞技状态,并较长时间保持竞技状态水平。

综上分析,田径运动员经过长期赛练结合的融合性训练,使运动员养成适应比赛要求的节奏,进而形成和长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实施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训练,可使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摆脱了运动员长期不能参赛和缺乏比赛实战经验的传统训练方法,使训练更符合现代训练和比赛的体制;多赛制可对田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保持与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