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及其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意象图式及其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蒙倩静

蒙倩静(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从意象、图式,意象图式的定义出发,阐释了意象图式的基本特征,探讨意象图式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体验;完形;动态;词义扩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229-01

一、意象、图式、意象图式

所谓“意象”,就是指人们在感知并体验客观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是对一个客观事物由于“识解”(construal)方式的差别——凸现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尽管与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心象”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的“意象”比心理学中的“心象”更加抽象,“心象”常常是与环境相关的较为具体的意象,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形成。

“图式”(Scheme/Schema)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被论及,古希腊哲学家将其视为一种固定的模板。后来,“图式”这一概念被更多地运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此后,Kant(康德)、Bartlett(巴特莱特)、Piaget(皮亚杰)、Fillmore(菲尔墨)等学者都对其作出了论述,当代CL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

二、意象图式的特征

(一)意象图式的体验性

意象图式的体验性特征是认知语言学家们的共识。从意象图式的产生基础和产生过程来看,它都具有体验性的特征。意象图式产生于我们的身体与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Lakoff、Johnson(1987:19-23),Croft&Cruse都反复强调意象图式来自身体经验。

人认识世界首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人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些不同的部分按特定方式连接,并有上下前后之分和中心(躯体、内脏器官)、边缘(头部、手脚)之别。人的身体又是一个三维容器,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必须吃饭、喝水、呼吸空气。同时,人与自然界的接触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关系。人对自身身体的体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经过多次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通过身体来理解的,如果脱离了身体,它们就不会存在。

(二)意象图式的完形性

意象图式具有完形结构,在我们的经验和认知中是有意义的统一整体。心理学对整体的感知叫做完形感知。认知语言学认为整体完形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而且感知整体比感知部分来得容易。Lakoff认为意象图式是一种只包含少数构成成分和简单关系的结构。比如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的构成要素是两个实体,一个连接关系;Langacker在他的认知语法理论中对意象图式的结构组成也有进一步说明,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陆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TR为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TR所经过的路径称为PATH。

(三)意象图式的动态性

Johnson特别指出了意象图式结构的动态性特点。图式结构虽然是确定的,但它们是动态的,而不是像直观图所显示的那样静止固定的模式。

意象图式动态性形成的内因在于意象图式本身的特点。绝大多数意象图式既表示一种状态又表示一种过程,因而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几乎所有意象图式都具有这两种特点。例如,我们从A点向B点运动时,我们以一种动态的形式经历“路径”(PATH意象图式)。但是我们走过的从A点连接B点的道路是静态的“路径”(PATH)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平衡”(BALANCE)也是一样,表示状态时是静态的(balance作为名词),表示动作时是为了保持平衡(balance作为动词),此时是动态的。

三、意象图式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一)意象图式变体引起的词义扩展

意象图式变体指由一个基本的意象图式出发,通过强调或突显该图式中的不同成分,从而产生该图式的一些变体。Lakoff认为意象图式之间存在着某些非常自然的关系,这些联系是许多多义现象产生的理据,他将之称为“意象图式的变体”。

Lakoff曾提出过以下四种类型的意象图式的变体:

Path-focustoend-focus:想像移动物体走过的路径,之后注意力集中在物体停止的地方。如Hewalkedacrossthestreet(across表示路径)与句子Helivesacrossthestreet(across表示终点)。从路径到路径终点的图式转换就成为一个十分自然的语义引申原则。

Multipletomass:想像在某地点有一些物体,它们逐渐开始向四周移动,直到每一个物体都成为单一的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近距离看到一群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我们会把他们当作一个个的个体,从而产生复数图式。当我们离他们很远时,我们容易把他们看作一个复合的整体,从而产生复合图式。

Trajectory:在头脑中跟随一个不断移动的物体。

Superimposition:想像一个大的球体和一个小的管子。现在逐渐把管子变大直到球体能装进管子,再逐渐缩小直到能把管子装进球体。

(二)意象图式隐喻投射引起的词义扩展

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Lakoff&Johnson认为意象图式对于人类经验的理解和组织以及概念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隐喻得以产生的认知基础。

意象图式可以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能够组织起大量具有相同抽象结构的不同领域的人类经验,这就是“隐喻”。意象图式的扩展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人类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出动力、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再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就可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这样就形成了词汇意义的隐喻性扩展,这样多义词就有本义和隐喻义等多个义项。

比如我们吃、喝,呼吸空气,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把容器图式运用于不同事物,因此产生很多容器隐喻。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常说“陷入困境”、“从昏迷中醒来”和“这篇文章空洞无物”。这些都是把“困境”、“昏迷”和“文章”看作容器的结果。

四、结语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近年来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意象图式研究领域待解决的问题仍旧很多,其研究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如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不平衡,汉、外语研究的不平衡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Johnson,M.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c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2]Langacker,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

[3]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2.

[4]王义娜,贾巍.意象图式的正负参数:词缀层面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6.

[5]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54.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蒙倩静,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育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