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恶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针灸治疗恶寒

周瑶

周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276-02

【摘要】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目的讨论针灸治疗恶寒。方法根据患者症状使用针灸方法进行治疗。结论风寒外束,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故取手太阴络穴列缺宣肺利窍,以治鼻塞,喉痒,咳嗽;太阳主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故取风门以疏调太阳经气,祛风散寒,以治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太阴、阳明互为表里,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宣肺解表,更有阳维脉与足少阳之会穴风池祛风解表,四穴相配,以达祛风散寒,宣肺解表的功效。风热灼肺,清肃失司,放取手太阴荥穴鱼际,配合穴尺泽清泄肺热、化痰止咳而利咽喉;风池、大椎、外关,用以疏风解表,以祛邪热。

【关键词】针灸恶寒

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

恶寒,描述的是患者有寒冷感,这种感觉与其说是憎恶外界的寒冷,不如说是患者发自身体内部的寒冷,因为这种寒冷感觉往往是阻隔了外界的寒冷因素(如拥被加衣或置身于温暖之处)仍难以缓解的。也就是说恶寒主要是抵御不了发自身体内部的寒冷感觉。

本症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外感者可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疟疾等病症。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

【常见证候】

(1)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液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无汗,肢体痠痛,脉浮或浮紧,苔薄白。

(2)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有汗出,头痛或昏胀,面赤,口干,微渴欲饮,咽喉干痛,咳嗽,咳痰黄稠,咯吐不畅,胸闷流浊涕,脉浮紧,苔薄黄。

【症状分析与鉴别】

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若患者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简言之,即怕冷得温不缓解者为恶寒;得温能缓解者为畏寒。在临床中,常可见外感病中有恶风、恶寒、寒战之不同。其中,恶风是患者遇风怕冷,避风可缓,较之恶寒为轻,为外感证中恶寒之轻症。寒战乃患者恶寒时而伴有战栗,显然是外感证中恶寒之重症,三者之间是轻重不同,为模糊的定量分类,却无本质区别,皆属“恶寒”范畴。故《证治概要·恶寒》中说:“恶寒有轻重程度不同,重则恶寒战栗,四肢厥冷;轻则微恶风寒而已,亦称恶风。”

若临证见有畏寒伴有脘腹或某局部冷痛较剧,痛而拒按,四肢拘急,具有得温缓解之特征,舌白而润,脉沉弦而紧等,即为寒邪直中脏腑之里实寒证;如久病体弱,畏寒而伴面色白光白,神疲嗜卧,少气乏力,舌淡白,脉沉迟而弱,即为内伤阳虚之里虚寒证。此两者轻者,也可见恶风之症,也就是说,恶风与畏寒也只是轻重程度的不同,恶风亦属“畏寒”范畴。事实上,恶风从症状上看,应具“畏寒”之特征,因为避风可缓。但从病机上分析,恶风是本有卫表虚或寒,而后感外邪之表虚证或是阳气虚损较轻微之里寒证的见症,故既具有卫阳虚损而表现出“畏寒”特征的一面,又具有感受外邪,邪气郁遏肌表而表现出“恶寒”特征的一面;因而,“恶风”即是“恶寒”之轻症,又为“畏寒”之轻症,虽二者可见之,但产生机制却有所区别。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风池、大椎、合谷。

配穴:寒重热轻者加风门、列缺、迎香。热重寒轻者加鱼际、尺泽、外关。

操作:恶寒重诸穴均用泻法,刺激可略强,使之出汗,风门可针后加灸。发热重诸穴均用泻法,风池宜向内眼眦方向刺,使针感放散至同侧头颞部;鱼际快速进针,施捻转提插泻法后不留针;大椎穴针后可加罐。

方义:风寒外束,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故取手太阴络穴列缺宣肺利窍,以治鼻塞,喉痒,咳嗽;太阳主表,外感风寒,先犯太阳,故取风门以疏调太阳经气,祛风散寒,以治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太阴、阳明互为表里,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宣肺解表,更有阳维脉与足少阳之会穴风池祛风解表,四穴相配,以达祛风散寒,宣肺解表的功效。风热灼肺,清肃失司,放取手太阴荥穴鱼际,配合穴尺泽清泄肺热、化痰止咳而利咽喉;风池、大椎、外关,用以疏风解表,以祛邪热。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

(2)《神应经》伤寒部:洒淅恶寒,栗鼓颔,鱼际。

(3)《针灸逢源》卷五:伤寒热病门:恶寒,后溪。

(4)《针经摘英集》: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脉浮,刺合谷。

(5)《伤寒论))109条云: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针灸治疗学》

风寒恶寒者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足三里。[王启才.针灸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各家针灸学说》

中风所属经脉在太阳经,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并刺昆仑阳跷。[魏稼主编,各家针灸学说.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3)《郑氏针灸全集》

发散风寒:风池、大椎、风门、后溪。手法:风池、大椎、风门用烧山火法,不留针;后溪用烧山火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以发散风寒,解表宣肺。[郑魁山.郑氏针灸全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1]

(4)黄桂琼等走罐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临床观察

黄桂琼等观察背部膀胱经走罐治疗30例风寒型感冒患者的疗效。结果发现背部膀胱经走罐能缓解风寒感冒引起的全身痠痛、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恶风等症状,治疗风寒型感冒的总有效率为96.7%。[黄桂琼等.走罐治疗风寒型感冒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7]

【按语】

针灸治疗恶寒症的作用在于:针灸通过宣肺解表,散寒除热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针灸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的抑制病毒的繁殖;针刺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达到抗病毒、杀菌消炎的作用;针灸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对体温中枢产生影响,达到退热功效。

治疗期间应戒烟或少喝酒,并注意适当保暖。

参考文献

[1]陶义训,等.《针灸疗法国外文献集锦》.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70.

[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87.

[3]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