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2

中药保留灌肠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陈伯民杨德平

陈伯民杨德平(齐河县人民医院山东齐河251100)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278-02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治疗方法上采取综合治疗,特别是中医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1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基础

1.1局部治疗作用结直肠给药可使药液与肠黏膜病灶直接接触,避免药物代谢的首关消除效应,病灶部分药物浓度较高,促进其修复,取效快捷、确切。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淤药不仅直接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还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等方面达到增强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1]。

1.2全身治疗作用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药物渗透,吸收能达到甚至超过口服药的效果,并减少口服药的副反应,常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3肠道透析治疗作用肠腔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起到一定的结肠透析作用,通过肠道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

临床证实,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2]。

2.1药液保留时间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3]。研究表明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好[4]。因此,郭红先[5]在灌肠液中加入2%普鲁卡因以尽可能地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据观察,中药灌肠液内加入不同西药进行直肠高位滴入保留灌肠法后,药物在结肠内保留时间有差异。结果发现纯中药灌肠液易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保留时间短;加入奴夫卡因或丁卡因后使肠蠕动减慢,延长了药物保留时间[6]。

2.2导管插入深度中药深部给药法实际是一种全结肠保留灌肠。此种给药途径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及肠系膜血药浓度为目的,讲究药物弥散面积与扩散系数,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然而传统保留灌肠仅作用于直肠药物,很难达到乙状结肠以上部位。为此张景岚[7]将肛管插入深度由原来15~20cm改为30cm,结果无论是保留时间还是治疗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将肛管插入深度增至30cm,肛管位置达乙状结肠中段,避免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显著延长。随着先进仪器的应用,我院对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的溃疡性结肠炎常采用结肠透析器行高位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灶,增加药物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疗效。

2.3药量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2.4药液温度比较接近肠腔温度的灌肠液,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容易使灌肠液被肠道黏膜吸收,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灌肠液可刺激直肠黏膜,灌肠后引起立即排便,不利于药物保留。而低于34℃时可使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物吸收。保持灌肠液的恒温,可减少药液对肠道黏膜的冷刺激,灌肠后以患者感觉下腹部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因此,适宜的灌肠液温度是延长灌肠液在肠腔中长时间停留的首要条件[5]。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37~39℃,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如冬季、虚寒性患者温度应偏高,可在40℃左右;夏季、湿热阻滞型患者温度应偏低,可在36℃左右。

2.5疗程笔者认为,治疗初期应早晚各灌肠1次,两周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d。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取效果后,仍须坚持一段时间。一般在用药2~3个疗程后,逐渐减少灌肠的次数,由原来的每日2次改为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

3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年龄在20-50岁,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现上述症状2个月以上前来就诊,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

3.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本病发病主要由于免疫机制异常,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均参与,并与遗传因素有关。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参与发病[8]。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大便有粘液脓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3.3治疗方法及结果

3.3.1组方青黛5g,秦皮、黄连、白及、白头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

3.3.2方法上述中药100ml每日1次,连用4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取药液100ml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灌肠时嘱其左侧卧位,润滑并插入肛管,连接输液瓶装有灌肠液的输液管,缓慢注入药液,注入后令患者尽量抬高臀部,灌肠体位: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30min,横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病变,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30min。经肛门注入肠腔,保留时间不短于30-90min,每30天复查1次结肠镜,为1疗程。

3.3.3疗效判定经过2个疗程以上的治疗,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或渍疡愈合,糜烂面消失,粘膜光滑,色泽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大便日行1-2次。

4讨论及预防

4.1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酮通常的给药途径中包括外周途径和肝脏途径,外周途径可有肌肉注射、舌下给药或外周静脉给药等,药物首先向各组织器官分布,首次循经全身时,仅有30%通过肝脏。肝脏途径包括口服,经脾静脉、门静脉给药等。直肠给药途径笔者认为其归于外周途径,所以中药保留灌肠,药物吸收利用率更高,疗效更好。灌肠时要采取正确体位并保持一定时间,使药物同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及肠粘膜细胞内药物浓度,以达最大生物利用度,通过渗透扩散达到止血生肌,调节肠道功能,修复病理损伤之目的,收到抗炎、祛腐生肌的疗效。保留灌肠除了强调体位与时间外,还应注意中药的煎制及灌肠时药液温度,使药物在肠腔内保留一定的时间,得以充分吸收,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4.2由于此病原因不清,易长期反复发作,往往使人感到心理负担重。正确认识此病,从休息、饮食及合理用药等多方面进行自我护理,有利于防止复发和控制病情的发展,使病情缓解直至康复。轻型病人可从事一般轻工作,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预防肠道感染。饮食上要摄入高热量、高营养、少纤维、少刺激、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对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虾、鳖、花生等应避免食用;牛奶可导致腹泻加重,应避免服用牛奶及奶制品;忌食辣椒,忌冰冻、生冷食物,戒烟酒。要使病患者清楚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及药物的有关副反应,以利于能正确用药。若出现腹泻、腹痛加剧,大便便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疾病发生,维持治疗,均可有效的减少复发,最大限度的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春华.活血化淤研究新编[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445.

[2]袁宇红.中药保留灌肠在临床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5):71-72.

[3]楼方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64-165.

[4]李艳华,邵静梅.改进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4,9(2):79-80.

[5]郭红先.改良式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探讨[J].西南军医,2007,9(5):32-34.

[6]薛平,严亚琴.直肠滴入法保留灌肠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4,9(2):79-80.

[7]张景岚.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不同插管长度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2001,36(1):73.

[8]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10.